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吏才的意思、吏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吏才的解釋

(1).為政的才能。《後漢書·崔寔傳》:“明於政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名曰《政論》。”《南齊書·明帝紀》:“帝明審有吏才,持法無所借,制禦親幸,臣下肅清。”

(2).指有為政才能的人。 唐 孫逖 《送靳十五侍禦使蜀》詩:“天使出霜臺,行人擇吏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吏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官吏的行政才能或治理能力。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吏”指古代官員的通稱,“才”指才能、才幹,組合後特指官員在政務處理、民生管理等方面展現出的專業能力。例如《宋史·職官志》提到“擇吏才明敏者任之”,強調選拔具備清晰判斷力和高效執行力的官員。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吏才”一詞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文獻。《說文解字》将“吏”釋為“治人者也”,而“才”在甲骨文中象形為草木初生,引申為天賦能力。兩者結合後,既包含職務屬性,又強調能力要求,常見于古代官員考核體系,如唐代考課法将“吏才優長”列為四善标準之一。

該詞的現代使用多見于曆史研究領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特指官員處理政務的才幹,區别于普通管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吏才”常與“文才”“武略”形成對比,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将“吏才”“文士”作為不同的人才類型加以論述。

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電子版
  2.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年修訂版
  3. 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吏才”是一個漢語詞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為政的才能
    指治理政務的能力,強調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才幹。例如:

    • 《後漢書·崔寔傳》提到崔寔“明于政體,吏才有餘”,即稱贊他深谙政治且具備卓越的執政能力。
    • 《南齊書·明帝紀》記載明帝“明審有吏才”,形容他明察善斷,精通治理。
  2. 指有為政才能的人
    表示具備上述才能的官吏或人才。例如:

    • 唐代孫逖《送靳十五侍禦使蜀》詩中提到“行人擇吏才”,意為選拔有執政能力的官員。

二、背景與用法

“吏才”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于評價官員的能力或選拔标準,尤其在強調務實治國的語境下(如漢、南北朝、唐等朝代)。其核心在于“吏”(官吏)與“才”(才能)的結合,反映了古代對行政實務能力的重視。

“吏才”既可指治理才能本身,也可代指具備這種才能的人。兩重含義均圍繞“為政能力”展開,體現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對實務型人才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覽...

襃授插闆朝務徹上徹下慈祥從宜催花鼓大管大荒戴角斷碎掇飾勾搭鈎爪鋸牙廣陵散絕冠屦倒施合勢槐省棘署僭差江氣簡曠嘉歆絜臯解解經濟管理究尋狷察娟麗康功空食儖儳廊腰牢酒力黑令嫒流水對緑意眇眇鳥集鱗萃陪侍帔子瓢囊绮皓輕武毬子心腸鵲鑒祛退如黃山輿折折適庶授業陶缶土瀝青衛生球問牛無憂王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