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才的意思、吏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才的解释

(1).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崔寔传》:“明於政体,吏才有餘;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南齐书·明帝纪》:“帝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唐 孙逖 《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诗:“天使出霜臺,行人择吏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才”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官吏的行政才能或治理能力。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吏”指古代官员的通称,“才”指才能、才干,组合后特指官员在政务处理、民生管理等方面展现出的专业能力。例如《宋史·职官志》提到“择吏才明敏者任之”,强调选拔具备清晰判断力和高效执行力的官员。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吏才”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说文解字》将“吏”释为“治人者也”,而“才”在甲骨文中象形为草木初生,引申为天赋能力。两者结合后,既包含职务属性,又强调能力要求,常见于古代官员考核体系,如唐代考课法将“吏才优长”列为四善标准之一。

该词的现代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标注为书面语词,特指官员处理政务的才干,区别于普通管理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吏才”常与“文才”“武略”形成对比,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将“吏才”“文士”作为不同的人才类型加以论述。

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电子版
  2.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版
  3. 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吏才”是一个汉语词语,包含两层核心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为政的才能
    指治理政务的能力,强调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才干。例如:

    • 《后汉书·崔寔传》提到崔寔“明于政体,吏才有余”,即称赞他深谙政治且具备卓越的执政能力。
    • 《南齐书·明帝纪》记载明帝“明审有吏才”,形容他明察善断,精通治理。
  2. 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表示具备上述才能的官吏或人才。例如:

    • 唐代孙逖《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诗中提到“行人择吏才”,意为选拔有执政能力的官员。

二、背景与用法

“吏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于评价官员的能力或选拔标准,尤其在强调务实治国的语境下(如汉、南北朝、唐等朝代)。其核心在于“吏”(官吏)与“才”(才能)的结合,反映了古代对行政实务能力的重视。

“吏才”既可指治理才能本身,也可代指具备这种才能的人。两重含义均围绕“为政能力”展开,体现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对实务型人才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览...

鼇天辨断鄙讷呈政弛罟抽签楚魄催花雨大廓筜篁嘚啵典论琱鸭返观内视粉白墨黑腹面贯矩管子滚岩红兵餱粻慌慌促促家弊继绝扶倾京局金花帖子汲深绠短决意空庭牢肕捞一把连袂淩替令原之痛溜奥赂赠梅花点谜打扑朔齐贝弃掷饶利洒笔洒鞋尚口神民舜跖四户踏戽唐突西施獭皮腾茂田契退惊徒子徒孙无牛无私绡幕小睡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