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遼饷的意思、遼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遼饷的解釋

明 末 遼 東駐軍的饷項;又為籌措這種軍饷加派的田賦銀。 明 劉若愚 《酌中志·見聞瑣事雜記》:“其助 遼 餉,又各進一萬兩。”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練兵十有八萬, 遼 餉、剿餉、練餉,至千有七百餘萬,弊亦同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遼饷是明末為應對遼東軍事需求而加征的田賦稅項,其發展與影響如下:

一、定義與背景 遼饷始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因後金崛起導緻遼東軍費激增,明廷通過加征田賦籌措軍饷。最初每畝加征3.5毫銀,後多次上調,至崇祯四年增至每畝1分2厘(約合12毫)。與剿饷、練饷合稱“三饷”,成為明末財政重要組成部分。

二、征收過程

  1. 初期階段:萬曆年間三次加征,總額達520萬兩,主要用于遼東駐軍及山海關等防線。
  2. 政策轉向:天啟年間魏忠賢主政時,嘗試通過工商稅分擔壓力,但崇祯即位後廢除工商稅,完全依賴田賦,導緻農民負擔驟增。
  3. 惡性循環:崇祯末年,實際撥付遼東的遼饷僅366萬兩,但地方申報開銷高達1200萬兩,暴露貪腐與財政失控。

三、影響與評價

如需進一步了解遼饷與“三饷”關系或具體年份數據,可查閱、7、10的完整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遼饷》的意思

《遼饷》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撫恤遼闊地區的邊疆軍隊。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遼饷》由辵(chuò)和肉(ròu)兩個部首組成,拼寫時總共有16個筆畫。

來源

《遼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邊疆軍事和治理體系。在古代,為了鞏固邊疆地區的穩定,中央政府會定期向邊疆軍隊提供軍費和物資,以補償其辛勤工作和保護邊境的功勞。

繁體

《遼饷》的繁體字為「遼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餉」字的寫法可能會有變化,例如在楚簡和帛書中的古代文字中,餉字往往寫作「饗」。

例句

1. 防守邊境的士兵們每年都會得到遼饷的補助。

2. 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全,中央政府必須及時發放遼饷。

組詞

- 遼闊:指範圍廣大、遼闊無邊。

- 饷金:指軍費、薪水。

- 遼東:古代對東北遼闊地區的稱呼。

近義詞

饷餉、輔饷、邊防費。

反義詞

欠饷、拖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