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辽饷的意思、辽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辽饷的解释

明 末 辽 东驻军的饷项;又为筹措这种军饷加派的田赋银。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其助 辽 餉,又各进一万两。”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 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弊亦同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辽饷是明朝万历末年开征的田赋附加税,主要用于辽东地区抵御后金(清)入侵的军费开支。其核心含义与历史背景如下:

  1. 定义与性质: 辽饷是明朝政府为应对辽东战事(主要是与后金努尔哈赤的战争)导致的巨额军费压力,而在全国田赋基础上额外加征的专项税收。它属于临时性军费附加税,按田亩征收,是明末著名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之一,标志着明王朝财政危机的加深和赋税制度的恶化。

  2. 开征背景与时间: 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攻占抚顺等地,辽东战事骤然升级。为筹措军费,明廷于同年采纳户部尚书李汝华的建议,决定在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加派田赋,每亩加征银三厘五毫,次年(万历四十七年)又每亩加征三厘五毫,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再加征二厘。三次加派后,每亩总计加征银九厘,年额约520万两白银,统称为“辽饷”。

  3. 征收方式与对象: 辽饷主要按田亩面积征收,本质上是对土地所有者(主要是自耕农和地主)加征的田赋附加税。其征收基础是原有的田赋册籍(鱼鳞图册等),但在执行过程中,因吏治腐败、册籍混乱,负担往往被转嫁或摊派不均,导致“无田者反受其害”的现象。

  4. 历史影响与评价:

    • 财政负担沉重:辽饷是明末加派之首,数额巨大且持续征收(名义上为临时,实际直至明亡),成为压在民众身上的沉重负担。
    • 激化社会矛盾:沉重的赋税加上天灾频仍,导致大量农民破产逃亡,成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诱因之一。史载“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困”,深刻反映了其社会危害。
    • 标志财政崩溃:辽饷及其后的剿饷、练饷(合称“三饷”),是明朝为解决内忧外患采取的饮鸩止渴之策,非但未能有效解决军事问题,反而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崩溃和王朝的覆灭。

辽饷是明末特定历史条件下(辽东战事)产生的专项军费附加税,按田亩加征。它虽旨在应对国防危机,但因征收苛重、吏治腐败,最终成为加剧社会矛盾、加速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国赋税史和明末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本质是封建王朝在统治危机中向底层民众转嫁负担的体现。

参考来源:

  1.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辽饷”词条释义。
  2. 《明史·食货志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辽饷加派的缘起、数额及过程。
  3.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分析辽饷等加派对社会矛盾激化的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辽饷是明末为应对辽东军事需求而加征的田赋税项,其发展与影响如下:

一、定义与背景 辽饷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金崛起导致辽东军费激增,明廷通过加征田赋筹措军饷。最初每亩加征3.5毫银,后多次上调,至崇祯四年增至每亩1分2厘(约合12毫)。与剿饷、练饷合称“三饷”,成为明末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二、征收过程

  1. 初期阶段:万历年间三次加征,总额达520万两,主要用于辽东驻军及山海关等防线。
  2. 政策转向:天启年间魏忠贤主政时,尝试通过工商税分担压力,但崇祯即位后废除工商税,完全依赖田赋,导致农民负担骤增。
  3. 恶性循环:崇祯末年,实际拨付辽东的辽饷仅366万两,但地方申报开销高达1200万两,暴露贪腐与财政失控。

三、影响与评价

如需进一步了解辽饷与“三饷”关系或具体年份数据,可查阅、7、10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安享凹洼刬除嗤诋愁海醇駮大打弄大规模贷貣电阻豆丝顿撇翻囤风俗跟斗根核躬化箍拢扢扎横心宏图惠悟胡椒眼兼覆捡洋捞戒火借谊极意铠衣亢丽抗手溃腐括囊灵开流浪儿隆崇论辑路隅腼颜事仇南橘北枳仆散谱帖轻倨清逸囚笼森朗山鄙生番蜀秫太平洋贪求无厌腾空而起頽亏脱出外功韡韡无媲相篮嫌弃小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