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辽饷的意思、辽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辽饷的解释

明 末 辽 东驻军的饷项;又为筹措这种军饷加派的田赋银。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其助 辽 餉,又各进一万两。”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 明 之末年,加练兵十有八万, 辽 餉、剿餉、练餉,至千有七百餘万,弊亦同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辽饷是明末为应对辽东军事需求而加征的田赋税项,其发展与影响如下:

一、定义与背景 辽饷始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金崛起导致辽东军费激增,明廷通过加征田赋筹措军饷。最初每亩加征3.5毫银,后多次上调,至崇祯四年增至每亩1分2厘(约合12毫)。与剿饷、练饷合称“三饷”,成为明末财政重要组成部分。

二、征收过程

  1. 初期阶段:万历年间三次加征,总额达520万两,主要用于辽东驻军及山海关等防线。
  2. 政策转向:天启年间魏忠贤主政时,尝试通过工商税分担压力,但崇祯即位后废除工商税,完全依赖田赋,导致农民负担骤增。
  3. 恶性循环:崇祯末年,实际拨付辽东的辽饷仅366万两,但地方申报开销高达1200万两,暴露贪腐与财政失控。

三、影响与评价

如需进一步了解辽饷与“三饷”关系或具体年份数据,可查阅、7、10的完整内容。

网络扩展解释二

《辽饷》的意思

《辽饷》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抚恤辽阔地区的边疆军队。

拆分部首和笔画

《辽饷》由辵(chuò)和肉(ròu)两个部首组成,拼写时总共有16个笔画。

来源

《辽饷》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边疆军事和治理体系。在古代,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中央政府会定期向边疆军队提供军费和物资,以补偿其辛勤工作和保护边境的功劳。

繁体

《辽饷》的繁体字为「遼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例如在楚简和帛书中的古代文字中,餉字往往写作「饗」。

例句

1. 防守边境的士兵们每年都会得到辽饷的补助。

2. 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中央政府必须及时发放辽饷。

组词

- 辽阔:指范围广大、辽阔无边。

- 饷金:指军费、薪水。

- 辽东:古代对东北辽阔地区的称呼。

近义词

饷餉、辅饷、边防费。

反义词

欠饷、拖欠。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