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畲的意思、春畲的詳細解釋
春畲的解釋
春季放火燒荒,整地備種。 唐 白居易 《送客南遷》詩:“春畬煙勃勃,秋瘴霧冥冥。”
詞語分解
- 春的解釋 春 ū 一年的第一季:春季(農曆正月至三月)。春節。春色。春晖(春天的陽光,喻父母的恩情)。春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婦女的眉毛)。春秋(a.春季和秋季;b.指年月;c.指人的年歲,如“春春正富”;
- 畲的解釋 畲 ē 〔畲族〕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春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
春季農田的景象
由“春”和“畲”組成,“春”指春天,“畲”指農田,合起來描述春季田野生機勃勃的景象,如萬物複蘇、農耕開始的場景。
-
春季燒荒備耕的農事活動
更主流的解釋是指古代農民在春季放火燒荒、整地備種的傳統耕作方式。這一含義在唐代詩歌中亦有體現,例如白居易《送客南遷》中的“春畬煙勃勃”,描繪了燒荒時煙霧升騰的景象。
補充說明:
- 發音争議:部分資料标注為“chūn shē”,但也有注音為“chūn yú”,可能與方言或曆史音變有關。
- 文化背景:燒荒(即“畲田”)是古代山地農業的常見方式,通過焚燒草木獲取肥料,為播種做準備,這一習俗在南方山區曾長期存在。
- 相關詩句:除白居易外,宋代詩人陸遊的《畲田》也提到“春畲伐鼓旗”,進一步印證其農事含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方言差異,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畲》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春」部首為「日」,總共有5畫。
- 「畲」部首為「田」,總共有10畫。
《春畲》一詞來源于中國漢族的農耕文化,它意味着春天的畲族。春畲是中國民族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等地區。他們以耕地、種田和紡織為主要生産方式。
目前,在台灣和澎湖,春畲被稱為「春壤族」或「願」,或被認為是六個主要客家族群之一。
在繁體字中,「春畲」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字體和筆畫上有些微的差别。
以下是一些關于春畲的例句:
1. 春畲們以種植稻米為生。
組詞:畲田、畲民、春天、農耕
近義詞:畲族、春田
反義詞:秋畲、冬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