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委曲順從。《漢書·鮑宣傳》:“以苟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屍祿為智。” 宋 蘇轼 《賜許将辭免恩命不允诏》:“既非所望,其可曲從?”《西遊記》第八四回:“長老無奈,隻得曲從。” 冰心 《南歸》:“本來這些迷信禁忌的辦法,我們所以有時曲從,都是不忍過拂老人家的意思。”
“曲從”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ū cóng,其核心含義是委曲順從,指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立場或主見。
詞義構成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因外界壓力、情感牽絆或利益考量而違心順從的行為。例如:
文化背景
在傳統倫理中,“曲從”常被否定。如《孝經》将“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列為“三不孝”之一,強調盲目順從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近義詞與反義詞
這一成語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現代日常使用較少,需注意其隱含的消極色彩。
詞義:曲從指迎合别人的意見或要求。
拆分部首和筆畫:曲(部首:曰,筆畫:4)+從(部首:人,筆畫:5)。
來源:曲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思想。在儒家經典《論語》中,有一句話“君子曰:學中曲則全,犯而不校則亡”,意思是學習時要順應規律,偏離規律則會失敗。因此,曲從逐漸衍生出順應、迎合他人的意思。
繁體:曲從。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比,主要變化在于字形,部分偏旁的形狀或者位置有所調整。例如曲寫為“曱”,從寫為“從”,整體上呈現出古樸、典雅的氣質。
例句:他總是曲從别人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組詞:曲線、曲折、曲解、從容、從事、從政、隨從。
近義詞:迎合、順應、逢迎。
反義詞:固執、倔強、抵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