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法的意思、名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法的解釋

(1).名分與法律。《尹文子·大道下》:“政者,名法是也,以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

(2).名家與法家。《史記·太史公自序》:“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漢書·藝文志》:“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兼儒墨,合名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 魏 之初霸,術兼名法。” 嚴複 《論中國教化之退》:“ 秦 併天下……黜儒術而任名法。”

(3).很有效的方法。 唐 張懷瓘 《書斷·能品》:“﹝ 庾肩吾 ﹞草隸兼善,累紀專精,遍探名法,可謂瞻聞之士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名法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均屬古代漢語專有術語:


一、名家與法家的合稱

指先秦時期"名家"和"法家"兩大思想流派。

名家(亦稱"刑名家")注重邏輯思辨與概念辨析(如"白馬非馬"之辯);

法家則強調法治、權術與制度構建(如商鞅變法)。

二者在戰國時期并稱"名法",代表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分支。

例證:

《史記·太史公自序》:"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二、法律條文與定罪标準

指具體的法律規範、罪名界定及刑罰制度。

名即"罪名"(如"殺人罪""盜竊罪"),法即"律法條文"。

古代律典中常以"名法"代指司法實踐中的定罪量刑規則。

例證:

《後漢書·郭躬傳》:"躬明習名法,務在詳平。"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03年。


語用提示

該詞屬曆史專業術語,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先秦思想或古代律法的文獻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上述兩種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名法”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釋義:

一、核心含義解析

  1. 名分與法律
    指社會規範中的等級制度(名分)與法律制度。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政治哲學,強調以明确的規則治理國家。如《尹文子·大道下》提到“以名法治國,萬物所不能亂”。該概念體現了儒家與法家思想的結合。

  2. 學派代稱:名家與法家
    作為戰國時期思想流派的合稱,“名法”指注重邏輯辯論的名家(如公孫龍)與強調法律制度的法家(如韓非)。《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撮名法之要”即指整合兩派思想精華。

  3. 有效的方法(引申義)
    唐代後衍生出“有效方法”之義,如張懷瓘《書斷》評價書法家庾肩吾“遍探名法”,意為掌握了高效技巧。


二、語境應用差異


三、相關辨析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分析語境。如需完整引用來源,可查閱《尹文子》《史記》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闆車辦事處抱不平暴灼檮樹泚泚從犯釣橋疊子鼎湖龍去斷文風漪狗吠不驚雊鳴灌襞鬼蛱蜨貴穴涵今茹古寒絲絲嗬唷後撰宦遊蹇弱攪散捷足精爽酒粕寄主衎賓拷訊媿負涼拌覺曆試麗徒留尼汪島陋遠攣蹇滿滿流流毛葛美夢命敕冥召迷塗知反魔雲南北省難任鬧茶平闆車潑面前覺傾滅凄惘申椒手敕淑然舒展素體五雉先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