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白;清楚。 唐 白居易 《睡起晏坐》詩:“了然此時心,無物可譬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考其時變,商其格製,其邪正了然在目,不能隱也。” 魯迅 《華蓋集·忽然想到(四)》:“但如看野史和雜記,可更容易了然了,因為他們究竟不必太擺史官的架子。” 李劼人 《死水微瀾》第二部分九:“我聽了,心裡到底了然點。”
(2).全然。 唐 牟融 《遊報本寺》詩:“了然塵事不相關,錫杖時時獨看山。” 宋 梅堯臣 《題刁經臣山居》詩:“散帙理舊學,了然無俗喧。”《紅樓夢》第二九回:“我就時常提這‘金玉’,你隻管了然無聞的,方見的是待我重,無毫髮私心了。”
(1).眼明貌。 唐 張仲方 《贈毛仙翁》詩:“方口秀眉編貝齒,瞭然炅炅雙瞳子。” 宋 蘇轼 《書林逋詩後》詩:“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
(2).明白;清楚。《新唐書·韋嗣立傳》:“臣願陛下廓天地之施,雷雨之仁,取 垂拱 以來罪無重輕所不赦者,普皆原洗,死者還官,生者霑恩,則天下瞭然,知向所陷罪,非陛下意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若吾子之高明,自當一語之下便瞭然矣。” 姚華 《論文後編·目錄中》:“ 自 晉以來,文筆有别,判而益彰。 劉勰 所雲:‘有韻曰文,無韻曰筆。’塗轍瞭然。”
了然(liǎo rán)是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清楚明白、透徹知曉的狀态。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學文獻,該詞的釋義與用法可歸納如下:
指對事物認知清晰透徹,毫無疑惑。
▶ 例:真相大白後,衆人始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13頁。
強調通過理解達到内心通曉的境界。
▶ 例:經導師點撥,他對理論~于心。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2頁。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366頁。
該詞在傳統文化中常關聯禅宗哲學,表達“頓悟真理”的境界。如宋代釋普濟《五燈會元》載:“智與理冥,境與神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更無别法可以授人,唯證者方知~。”
來源:袁賓《中國禅宗語錄大觀》,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第210頁。
“調查數據詳實,問題症結~。”(政務文書範例)
來源:《公文寫作規範手冊》,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88頁。
“了然”兼具認知清晰性與領悟深刻性的雙重語義,既是日常表達“明白”的書面強化形式,亦承載傳統文化中對“徹悟”的精神追求。
“了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ǎo rán,主要含義為明白、清楚,可形容對事物理解透徹、毫無疑惑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明白、清楚
多用于描述對抽象事物的理解。
全然、完全
強調對某事的徹底認知或狀态的完整性。
眼明貌(較少用)
古文中偶指目光明亮、神态清醒。例如唐·張仲方詩中的“瞭然炅炅雙瞳子”。
“了然”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白居易、牟融的作品,後廣泛用于文學和口語中。現代用法多保留“明白、清楚”的核心義,古義“全然”和“眼明貌”逐漸少用。
如需更完整例句或考證,可參考《漢典》《唐才子傳》等來源。
嗷然百二子并合伯者不介入不可同日而語參治禅天抽寫傳真電報吹影镂塵楚拷淳博蠢材銼屍打扣定本肚臍菲律賓大學風情月意缟纻閣室廣宇故地故二規過固疾過場戲黑郁橫秋鴻號黃甯忽忽悠悠彗汜畫塗醮事荩獻盡語絶頂磊塊樂遊園媒孼漠不關心平奇拜群幹山燒爇市交時君首冠輸理蘇摩遮掏渌統楫卧式镗牀五沙無眚相跟纖微孝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