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井台的意思、冰井台的詳細解釋
冰井台的解釋
古台名。 建安 十八年 魏武帝 建于 邺城 西北。 晉 陸翽 《邺中記》:“北則 冰井臺 ,有屋一百四十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石季龍 於 冰井臺 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賜大臣。”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之五:“從容 冰井臺 ,清池映華薄。”
詞語分解
- 冰的解釋 冰 ī 水因冷凝結成的固體:冰塊。冰淩。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鎮。冰釋(像冰一樣融化,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結晶成固體,呈結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腳
- 井台的解釋 .井欄。 老舍 《駱駝祥子》十八:“每一個井台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 孫犁 《村歌》上篇十三:“人們在井台上說着笑着,換班澆着。”.即 冰井台 , 三國 魏 曹操 所築
專業解析
冰井台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築遺址,特指曹魏時期邺城三台之一,具有明确的字義來源與文化内涵:
一、字義解析
- 冰
指天然或人工貯藏的冰塊。《說文解字》釋:“冰,水堅也”,引申為藏冰之所。
- 井
本義為深穴,《釋名》載:“井,清也,泉之清潔者也”,此處指深窖式建築結構。
- 台
高而平的夯土建築基座,《爾雅》注:“觀四方而高曰台”,象征權力與防禦功能。
複合詞義:貯藏冰塊的深窖式高台建築。
二、曆史功能與結構
冰井台建于公元210年(東漢建安十五年),為曹操在邺城西北角所築三台之一(另為金虎台、銅雀台)。其核心功能為宮廷藏冰:
- 貯藏系統:台内設冰室,深井式窖穴用于儲存冬季采冰,供王室夏季消暑、防腐及祭祀使用(《邺中記》載:“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
- 建築形制:台高八丈(約19米),頂部建宮殿,基座為夯土,外砌磚石,兼具防禦與倉儲功能(《水經注·濁漳水》詳述其構造)。
三、文化意義與考古實證
- 禮制象征:藏冰屬周代“淩人”官職延續,體現王室特權(《周禮·天官》載“淩人掌冰”)。
- 考古發現:1983年邺城遺址發掘中,于北城西北角探明夯土台基,出土繩紋磚及陶管道,佐證冰井台位置與功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報告》)。
- 文獻印證:陸翙《邺中記》載“三台皆磚甃……冰井台藏冰”,《魏都賦》稱“三台列峙而峥嵘”,均明确其屬性。
四、遺址現狀
冰井台遺址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邺鎮,與銅雀台、金虎台遺迹并稱“邺城三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夯土台基殘高約4米,地表可見漢魏時期磚瓦碎片(參考: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邺城遺址保護規劃》)。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 郦道元《水經注·卷十·濁漳水》(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釋本)
- 陸翙《邺中記》(《四庫全書》輯本)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臨漳邺城遺址考古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0年第4期
-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邺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13-2030)》(文物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冰井台是中國古代著名建築,為曹操所建“三台”(銅雀台、金虎台/金鳳台、冰井台)之一。以下是詳細解釋:
1.建造背景
- 冰井台建于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位于邺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北,南距銅雀台六十步。
- 名稱來源于其核心功能“冰井”,即儲藏冰塊的特殊設施。
2.結構與功能
- 規模:台高八丈(約18.4米),上有屋舍140間。
- 冰井設施:設三座冰室,每室有深達十五丈(約34.5米)的井,用于儲存冰塊、煤炭、糧食和食鹽。
- 戰略意義:是中國最早的煤炭貯藏地之一,兼具戰備物資儲備功能。
3.曆史與文化影響
-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冰井台被用作夏季賜冰給大臣的場所(如後趙石虎時期)。
- 南朝文人江淹曾在詩作《雜體》中提及冰井台,體現其文化象征意義。
4.遺址與考證
- 西晉時邺城改名“臨漳”,冰井台遺址現位于河北臨漳縣境内。
- 現代考古認為,三台(銅雀、金虎、冰井)共同構成曹魏時期邺城的軍事與文化中心。
冰井台不僅是古代建築技術的代表,更反映了曹操時期注重實用性與戰略儲備的治國思想。其曆史地位在《中國煤炭史》等文獻中亦有明确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安富梆硬辯鬭博接逋逃薮彩坊采醴春風化雨打前站吊襪帶彫俎動心鬥辯鬥敵販夫皁隸廢國蚡息膏糜隔路漢甘露鼎黑霜黃發期荒人煥煥護回晦顯鲛人泣珠齎貸久久不忘急須焜上立談之間麗藻簍籔曼音沒金铩羽篃竹磨對賠費齊墩果讓職肉腥若明若昧三火善有善報市門稅霜鱗縮微書沓潮陶匏踏驗特牛天解停直頽垣敗壁退征讬國僞金錢無既香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