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食既的意思、食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食既的解釋

日全食或月全食過程中,月亮陰影與太陽圓面或地球陰影與月亮圓面第一次内切時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亦指食盡發生的時刻。食既發生在初虧之後。食,通“ 蝕 ”。語出《左傳·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杜預 注:“既,盡也。”《清史稿·時憲志五》:“求食既、生光時刻,以食甚距緯之餘弦為一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食既是漢語中描述日食或月食現象的天文術語,指日月被完全遮蔽的起始時刻,即日全食或月全食過程中,天體的邊緣光線完全消失的瞬間。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記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解: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義解析

    • 食:古稱日月之虧蝕,《說文解字》釋為“蝕也”,指天體被遮蔽的現象。
    • 既:《康熙字典》引《說文》“小食也”,後引申為“盡、完”,此處指遮蔽完成的狀态。

      二字合稱“食既”,即日月被完全吞蝕的開始時刻(如《漢書·天文志》載“日食既,星盡見”)。

  2. 現代詞典定義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食既特指日全食或月全食過程中,月面與日面(或地影與月面)完全重合的臨界點,标志全食階段開始。


二、古代天文典籍中的記載

  1. 《史記·天官書》

    司馬遷記載“日月薄蝕,既而光複”,其中“既”即指全食狀态。古人以“既”為節點,劃分食象的初虧→食既→生光→複圓四階段(參考《中國天文學史大系》)。

  2. 《宋史·天文志》

    詳述日食觀測:“食既,則晝晦如夜”,并記錄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日全食“京師食既,星見”的天象,印證食既時日光完全消失的特征。


三、科學内涵與文化象征

  1. 天文學意義

    食既對應現代天文學的second contact(第二接觸點),即全食階段起點。此時月球完全遮擋太陽光球層,僅剩日冕可見(如2020年全球矚目的日全食現象)。

  2. 文化中的“既”哲學

    古人将“既”與宇宙循環關聯:《周易·既濟卦》以“水在火上”喻陰陽交泰,而食既象征陰陽失衡的極點,暗含“物極必反”的辯證觀(見《中國古代宇宙觀》)。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釋“食”“既”字源(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P.1183
  3. 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庫
  4. 《宋史·天文志》卷五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陳美東《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古代天文學史》第四章(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食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天文學術語(主要含義)

  1. 定義
    指日全食或月全食過程中,月球陰影與太陽圓面(或地球陰影與月球圓面)第一次内切時的位置關系,也指這一現象發生的時刻。

    • 外文名:Second Contact
    • 階段順序:發生在“初虧”之後、“食甚”之前,是日/月全食的第二個階段。
  2. 現象解釋
    以日全食為例:

    • 初虧:月球開始遮擋太陽邊緣;
    • 食既:月球完全進入太陽圓面,兩者首次内切,标志全食開始;
    • 生光:月球開始移出太陽圓面,全食結束。
  3.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左傳·桓公三年》:“日有食之,既。” 杜預注:“既,盡也。”


二、成語用法(需結合語境驗證)

在極少數非專業語境中,“食既”可能被解釋為“吃過飯,表示行為已完成”(如)。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建議優先參考天文學定義,并在具體文本中結合上下文判斷。



“食既”主要用于描述日/月全食的關鍵階段,若遇到其他解釋需謹慎考證。如需觀測相關天象,可參考天文機構發布的精确時刻表。

别人正在浏覽...

谙版不成器蒼蠅臭彈炊累措措達拉密稻畦悼心疾首大張撻伐丁卯橋斷爛發辮芳蘭生門,不得不鉏風行草偃雰霧撫琴附掌丐者告聘高位厚祿告馨纥刺星哈哈寒澗緩步代車谏獵人鲸潮金柱究鏡捐獻舉觞匡衡鑿壁烈轟轟令公香猛戾妙有銘戒弄虛頭旁狎葐蒀欺玩散節時效手拐死不要臉四禅肆意妄為淌淩讨厭鬼殄殪聽差提腋完名全節晩市為真韋莊穩麗銷毀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