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邪險的意思、邪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邪險的解釋

6*惡兇險。 三國 魏 嵇康 《家誡》:“或時逼迫,強與我共説,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 宋 蘇轼 《繳詞頭奏狀·張誠一》:“邪險害政,有虧孝行。”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邪險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邪險”是漢語複合詞,包含“邪”與“險”雙重含義的疊加。根據《漢語大詞典》,“邪”本義指不正、偏斜,引申為行為或思想偏離正道;“險”原指地勢險惡,後擴展為人心難測、陰險狡詐。兩字組合後,“邪險”形容人性或行為兼具邪惡與陰險特質,例如《紅樓夢》中“邪險小人”即指心術不正且暗藏惡意者。

從詞源學分析,《說文解字》指出“邪”古寫作“衺”,意為衣襟歪斜,隱喻偏離标準;“險”在甲骨文中象形山崖陡峭,後衍生出“危險”“詭詐”含義。兩者結合最早見于漢代文獻《論衡》,用以批判“邪險之謀”。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奸詐”“陰毒”,反義詞則為“忠厚”“磊落”。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歸類為貶義形容詞,多用于文學批評或社會道德論述,例如魯迅雜文曾用“邪險世風”抨擊社會不良風氣。

網絡擴展解釋

“邪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邪惡兇險”,多用于形容人的品性、言行或環境具有陰險、不正派的特質。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 邪:指不正當、不正派,如“邪念”“邪說”;在中醫中也指緻病因素(如“寒邪”“風邪”)。
    • 險:原指地勢不平或危險(如“險要”),引申為陰險、狠毒。
    • 組合義:兩者結合後,強調道德上的惡劣與潛在危害性,常用于描述心術不正或言行詭詐之人。
  2. 引申含義

    • 可指環境或局勢的險惡,如“邪險害政”(出自蘇轼奏狀)。

二、曆史文獻例證

  1. 三國時期
    嵇康在《家誡》中寫道:“若其言邪險,則當正色以道義正之。”
    ——強調面對邪惡言論時應以道義駁斥。

  2. 宋代
    蘇轼在奏折中批評張誠一“邪險害政,有虧孝行”,指其品性危害朝政。


三、使用場景與注意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出處或引申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襃寵本統不欺闇室捕捉漕舫創業闆大汾大食鼎濙伏枥伕子櫜韔國企海次含商咀征酣戰恒诰闳言高論還鄉團回去回舒賈充香漸次膠漆契精稗泂泂計日可期抗策寬詳窺戎窺聽勞來兩手犂老夢語面子情兒難于上天派取泮芹缥清披覽迫束趣走儒訓三顧草廬殺傷力實價勢利泰山頽天意僞缪文心武昌五鬥解酲無那詳語鮮嫩宵壤析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