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伏歷 ”。1.馬伏在槽上。指受人馴養。《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 唐 杜甫 《高都護骢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2).喻指養育。 清 納蘭性德 《拟古》詩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異駑駘!”
(3).指蓄養在廄中的馬匹。《漢書·梅福傳》:“雖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
(4). 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後用為壯志未酬,蟄居待時的典故。 南朝 宋 鮑照 《拟古》詩之六:“不謂乘軒意,伏櫪還至今。” 明 楊珽 《龍膏記·旅況》:“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歎息損朱顔。” 華羅庚 《病中鬥》詩:“我行雖彳亍,豈甘6*伏櫪哀。驅馳絶廣漠,騰躍越崔嵬。”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伏枥漢語 快速查詢。
“伏枥”是漢語中具有文化積澱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伏枥”由“伏”與“枥”構成,“伏”指俯身屈體,《說文解字》釋為“司也,從人犬,犬司人也”;“枥”指馬槽,《說文解字注》載“枥,槁也,所以養馬器”。該詞原指馬匹俯首于食槽的姿态(參考《漢語大詞典》第3版)。
二、引申義項 在文學語境中,“伏枥”衍生出雙重象征: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界定為:①動詞性短語,本指馬伏于馬槽;②形容詞用法,多與“老骥”構成固定搭配,喻指胸懷壯志者雖處逆境仍存高遠追求。此釋義被教育部《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為規範用法。
該詞的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以物喻志”的修辭傳統,在當代多用于勵志語境或曆史人物評述,常見于政論文章與人物傳記。
“伏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含義,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字面含義
指馬伏在槽上進食或被關在馬廄中,即馬匹被馴養的狀态。其中“枥”(lì)指馬槽。例如《漢書·李尋傳》提到:“馬不伏曆,不可以趨道”。
引申意義
壯志未酬的象征
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這裡以老馬伏槽比喻人雖年老或處境受限,仍懷有遠大抱負,成為經典勵志典故。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隱喻
如陸遊詩句“垂首伏枥終自傷”,表達抱負未展的無奈。
“伏枥”既描述馬匹被馴養的狀态,又通過典故發展為象征抱負的文學意象,常見于表達“困境中堅守志向”或“年老仍懷雄心”的語境。需注意其具體用法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按鈕奧藏絆絆磕磕被保險人筆頭生花殘魂常論丑态百出畜田啗嚼大煞風趣邸肆端靖豐狐峯峻分衿富貴衣夫妻無隔宿之仇甘分隨時耿灼共需過年估市合腳鶴胫環璧假模假式将校見微知著解懸金璧輝煌進孰菊花酒康老子口碜兩立買荒漫雲内親暖房匹合搶步強聒不舍潛濟茄子青子瓊扉七魄邱陵棄餘弱人世鏡朔法孫曾王棘微析紋縠伍參無慙無形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