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祿的意思、底祿的詳細解釋
底祿的解釋
謂獲得俸祿或官位。《左傳·昭公元年》:“底祿以德,德鈞以年,年同以尊。” 孔穎達 疏:“緻祿以德之大小為差也。”底,一本作“ 厎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於是 王褒 之倫,底祿待詔。”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祿的解釋 祿 ù 古代官吏的俸給:祿米。祿位(借指官職)。祿蠹(指追求官祿的人)。祿食。俸祿。無功受祿。 福:“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 姓。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底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ǐ lù,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解釋差異,需結合古籍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基本含義
- 本義:指通過德行或才能獲得俸祿或官位。這一解釋源自《左傳·昭公元年》的記載:“底祿以德,德鈞以年,年同以尊”,強調根據德行高低分配俸祿。
- 現代引申義: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低微的薪俸或收入”,可能因“底”有“底層、基礎”之意,引申為收入微薄。
2.古籍出處與用法
- 《左傳》例:原文提到“底祿以德”,孔穎達疏注為“緻祿以德之大小為差也”,說明古代官員俸祿與德行挂鈎。
- 《文心雕龍》例:南朝劉勰在《時序》中寫道“王褒之倫,底祿待诏”,指文人通過才能等待朝廷任命。
3.字形與通假
- “底”在古籍中常通假為“厎”(dǐ),意為“緻、達到”,因此“底祿”可理解為“緻祿”,即獲得俸祿。
- “祿”本義為官吏的俸給,也包含福氣、吉祥之意(參考“祿”字解析)。
4.現代用法注意
-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描述古代制度或引用經典,多指“憑德獲祿”;若用于現代語境,可能偏向“收入微薄”的引申義。
“底祿”一詞兼具曆史内涵與現代引申,需結合文獻和語境靈活理解。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左傳》《文心雕龍》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祿(dǐ lù)這個詞是指封建社會中地主給予農民的賞賜或俸祿。底祿由兩個偏旁部首組成,底(dǐ)作為上面的部首,表示地面;祿(lù)作為下面的部首,表示報酬或是獎賞。底祿總共有10畫。該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它與農民的地位和封建社會的階級關系密切相關。
在繁體字中,底祿的寫法為「底祿」。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底祿被寫作「底祿」或「底祿」,與現代寫法相比略有不同。
以下是底祿的例句:
1. 地主每年會發放底祿給農民。
2. 農民為了得到底祿,辛勤耕作。
一些與底祿相關的詞語有:
1. 地租(dì zū) - 地主從農民那裡收取的土地租金。
2. 賞賜(shǎng cì) - 給予獎賞或贈與的行為。
3. 俸祿(fèng lù) - 封建社會中官吏所領取的薪水或祿米。
底祿的反義詞是無祿(wú lù),表示沒有賞賜或無收入。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