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蟹籪 ”。捕蟹之具,状如竹帘,横置河道之中以断蟹的通路。《太平广记》卷三二三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 宋 元嘉 初, 富阳 人姓 王 ,于穷瀆中作蟹籪。” 唐 陆龟蒙 《蟹志》:“﹝蟹﹞蚤夜觱沸,指江而奔,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断,断其江之道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考据最难》:“纬萧,蟹断也。二字出《庄子》, 陶九成 作《輟耕録》,不知二字所出。”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三:“编竹湖中以取鱼蟹,名曰蟹籪。按字书无籪字, 吴梅村 《涂松晚发》诗:‘籪响若鸣滩。’《吴江县誌》引 陆鲁望 《渔具》诗序:列竹海澨曰沪,今谓之籪。攷 陶九成 引 鲁望 《蟹志》:‘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名曰蟹断,断其江之道焉尔。’则当为断字,《姑苏志》亦作断。”
"蟹断"是一个相对冷僻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不常见。根据其字面构成及可能的语境,其含义可作如下解释:
基本含义(推测):
文献依据与来源说明:
“蟹断”是一个源于传统渔猎实践的词汇,意指一种用于拦截、捕捉螃蟹的竹木或苇箔制成的栏栅、围挡。它反映了古人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水产捕捞的智慧。虽然该词在现代通用词典中不常见,但其概念和实物在古代及部分地区的生产活动中是存在的。
来源说明:
“蟹断”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蟹断”原指捕蟹工具,又称“蟹簖”,由竹帘或苇帘制成,横置河道中阻断螃蟹通路,便于捕捞。该工具最早见于《太平广记》等古籍记载,唐代陆龟蒙《蟹志》描述其结构为“纬萧承流而障之”(即用竹编物拦截水流)。
字面应用
专指江南水乡传统渔具,常见于稻蟹共生地区,通过物理拦截实现生态捕捞,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成语化用法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事物发展进程中的突然中断。但这种用法尚未被权威词典广泛收录,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文学化表达。
清代袁枚等文人曾考证该词写法,《姑苏志》等地方志明确使用“蟹断”而非“蟹簖”,反映古代文字使用的灵活性。
提示:若您需要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指向捕具或比喻义。更多考证细节可参考《蟹志》《太平广记》等古籍文献。
包罗万有备兵别细禀赴碧云薄心肠长桥车路陈绍吊孝睹景伤情風漪抚扪高眇耕战化声毁不灭性坚诚简连静重筋疲力尽舅公戢息扛抬客行苦艼掠笞良性连粘灵杠流殍茏葱蚂蚁啃骨头门首鸣呼闹表内耳排球赛旁见侧出跑冰朴刀峭幽骑青竹驱迫颯戾色鬼伤魂圣父神崖世道人心石级四韵诗酸咸苦辣套管天华提唱投戈讲艺斡迁夏典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