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枭啄裂猎物。极言残6*暴。 汉 扬雄 《法言·重黎》:“ 始皇 方虎挒而梟磔,噬士犹腊肉也。” 宋咸 注:“虎挒,梟磔,言暴也。”
(2).谓诛戮。《陈书·高祖纪下》:“ 曇朗 噬逆,罪不容诛,分命众军,仍事掩讨,方加梟磔,以明刑宪。”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枭磔汉语 快速查询。
“枭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含义的复合词,由“枭”与“磔”两种古代刑罚组合而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枭”指斩首后将头颅悬挂于木桩上示众的刑罚,源于商周时期,常用于惩戒重犯;而“磔”本义为分裂肢体,后特指车裂之刑,常见于秦汉律法中。二字连用“枭磔”在《汉书·刑法志》中可考,表示将犯人处决后枭首并暴尸的复合刑罚,属于古代“五刑”之外的极刑。
从构词法分析,“枭”为形声字,《说文解字》释其“从鸟头在木上”,象形头颅悬挂之态;“磔”在《康熙字典》中解作“张也,开也”,强调肢解的动作特征。该词在明清小说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曾描述“枭磔江州”作为震慑民众的执法手段,印证其作为古代司法术语的使用场景。现代汉语中,“枭磔”已退出日常用语范畴,仅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相关释义可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刑律相关条目。
“枭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文献用例及引申义项综合分析:
残暴行径的比喻
指像枭(一种猛禽)啄裂猎物般的残暴行为,常用于形容统治者的暴虐。例如《法言·重黎》中描述秦始皇“虎挒而枭磔”,以猛虎撕咬、枭鸟分食的意象比喻暴政。
刑罚或诛戮
作为动词,指古代将犯人处死后分尸示众的刑罚,如《陈书》记载对叛乱者的惩处“方加枭磔,以明刑宪”。
“枭磔”既是对暴力的具象化描述,也承载了古代法律与道德评价的双重色彩,多用于史书批判暴政或文学渲染残酷场景。其使用语境通常带有贬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侧重义项。
八鄙薄收卜岁簿土才谟尝膳摛文楚管蛮絃楚厉岱云殿上虎帝国主义饤核方陈烦燥風吹雲散福飨公祭归真返璞海峡汉纲焊喉红窗迥胡白活租鷑鸠惊痫缙云九死就许旧言空腹便便鍊格连三柳黄笠泽老翁锵钺跂踦汽门嶔岖券商鹊不踏肉脯三吐三握闪开扇席温枕审细手帕姊妹堂赠同意图像处理问荆无坚不摧五粒松五熟釜五弦相煎何急湘絃乡义谢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