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閲的意思、校閲的详细解释
校閲的解释
1.查核,察看。《魏书·太宗纪》:“詔使者巡行诸州,校閲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悉簿为赋。”
2.审阅校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繁积於 宣 时,校閲於 成 世,进御之赋,千有餘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各以所校閲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 瑠璃厂 书肆访查之。” 巴金 《新生》第一篇:“于是我们坐下来校阅这期杂志底清样。”
3.检阅。 唐 李濯 《内人马伎赋》:“搴旗命伍,抽戈按节,侔三边之挑战,壮六军之校閲。”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而定为御前閲试之法,千万里外亦分番迭上,躬自校閲。”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王天冲》:“严飭弟兄鸣枪致敬,詰朝再请校閲阵法。”
词语分解
- 校的解释 校 à 学堂,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校园。校长。 军衔的一级,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校尉(统带一校的军官)。 校 à 比较:校场。 查对、订正:校勘。校订。校对。 笔画数:;
- 閲的解释 閲 è 见“阅”。 笔画数:; 部首: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校阅”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校阅”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法和专业应用三个层面进行解析,核心指对文字、书籍或文稿进行核对、审读与订正的过程。
一、字源与结构
- “校” (jiào): 本义为木囚,引申为核对、考订、比较。《说文解字》释“校”为“木囚也”,段玉裁注引申为“考核”之意。在“校阅”中,“校”取其“核对、订正”的引申义,强调发现并修正错误。
- “阅” (yuè): 本义为在门中查点、计算,引申为查看、审视、检阅。《说文解字》释“阅”为“具数于门中也”,后泛指查看、审察。在“校阅”中,“阅”取其“审看、检查”之义,强调通览全文。
- 构词法: “校阅”属于并列式合成词,“校”与“阅”意义相近,均指向对文本的核查行为,组合后强化了“仔细检查核对”的含义。
二、核心释义
综合权威词典定义,“校阅”主要指:
- 核对订正: 对照可靠的标准或底本,仔细检查文稿、书籍中的文字、数据、标点等内容,发现并改正其中的讹误、脱漏、衍文等问题。这是其最核心的含义 。
- 审读审查: 在核对文字的基础上,对文稿的内容、观点、逻辑、体例等进行审读和评估,有时也包含把关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或标准 。
- 检阅视察: 在特定语境下(尤其古代或军事领域),可指对军队、阵地的检阅视察,但此义项在现代汉语常用语境中已较少使用,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或特定场合 。
三、应用场景
“校阅”一词主要应用于以下专业领域:
- 出版编辑: 指出版过程中对书稿、文章进行反复的校对和审读,确保内容准确无误、符合出版规范。这是“校阅”最典型的应用场景。
- 新闻传媒: 记者、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事实核查、文字润色和内容把关。
- 学术研究: 学者对古籍文献进行校勘整理,或对学术论文进行审稿。
- 文书档案: 对重要文件、报告进行正式发布前的审核校对。
四、历史演变
“校阅”一词古已有之,其“核对书籍”的含义在汉代已见端倪(如刘向、刘歆父子校阅宫廷藏书),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兴起,“校阅”作为出版环节的专业术语地位日益巩固。其“检阅军队”的含义则源于古代军事制度。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对“校”、“阅”单字的释义及“校阅”词条的现代核心含义界定。 (标准词义依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提供“校阅”更详尽的古义、引申义及历史用例。 (历史语义溯源)
- 《出版专业术语词典》,中国书籍出版社: 阐释“校阅”在出版流程中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标准。 (行业应用解析)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综合解释“校阅”的多重含义,包括较少使用的“检阅”义项。 (综合语义覆盖)
网络扩展解释
“校閲”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细微差异,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一、基本含义
-
审阅校订
指对文字、书籍或文稿进行核对、修正错误,确保内容准确。例如: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校閲於成世”,即指对赋文的审校。清代陈康祺的记载中,学者需“校閲某书”并核对典籍,也属此类。
-
查核与检视
广义上可指对事物或信息的全面检查。如《魏书》记载官员需“校閲守宰资财”,即核查地方官员的财产。
-
军事检阅
古代也用于指代军队的检阅,如唐代李濯描述“校閲阵法”,即检阅军队操练。
二、与“校正”的区分(基于中日语境)
在日语中,“校閲”与“校正”分工明确:
- 校正:侧重修正文字错误(如错字、排版),例如将“謝り”改为“誤り”。
- 校閲:侧重内容审查,包括逻辑矛盾、事实错误(如数据错误、表述不当)。
中文语境下两者常混用,但“校閲”更强调内容层面的全面核查。
三、现代应用
- 出版领域
如巴金在《新生》中描述“校閲杂志清样”,即现代出版前的终审环节。
- 学术与媒体
需核查文献引用的准确性,或媒体内容的客观性。
四、词源与演变
“校”字读作“jiào”时,本义为“查对、订正”(《说文解字》释为“木囚”,后引申为核对),与“閲”(查阅)组合后,强化了审查与修正的双重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如《魏书》《文心雕龙》),可参考、7、10的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迸射笔特黑衙门重庆充羡牀帷触目如故翠尊担石大宅对嘴多见广识芳罇辅送感传惯贼桂蟾红泪后知黄玉回圆夥繁睑下垂家槖嘉问锦绷谨强矜爽钧石癞蜍郎台老瓦盆凉氛凌杂遴弃旅生买服美征莫训纳宜弄鬼掉猴乾槁七十二营攘代人间地狱人己一视融暖三对面先生三护生白爽飒庶姓司马中套装頽阘外瀛王荆公体忘形污痕相鼠有皮小手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