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廉的意思、刻廉的詳細解釋
刻廉的解釋
嚴正清白。《晏子春秋·問下二四》:“和柔而不銓,刻廉而不劌。”《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平原君 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家於 長安 。行不苟合,義不取容。”
詞語分解
- 刻的解釋 刻 è 雕,用刀子挖:刻本(雕版印成的書本)。刻石。刻字。刻闆。刻舟求劍。 古代用漏壺記時,一晝夜共一百刻。今用鐘表計時,一刻等于十五分鐘:五點一刻。 時間:此刻。即刻。頃刻(極短時間)。時刻。刻不容
- 廉的解釋 廉 á 堂屋的側邊:廉隅(棱角,喻品行端方,有氣節)。 不貪污:廉潔。廉正。廉明。 便(俷 )宜,價錢低:物美價廉。 察考,訪查:“且廉問,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論之”。 姓。 筆畫數:; 部首:廣;
網絡擴展解釋
“刻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嚴正清白,常用來形容人的品行剛直、廉潔自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刻:此處并非“刻薄”之意,而是指嚴正、嚴格,強調品行的端正與不苟且。
- 廉:指廉潔、清白,表示不貪不占、堅守道德準則。
- 組合後,“刻廉”形容人嚴苛自律、剛直清廉,如《史記》中描述平原君“刻廉剛直,行不苟合”。
2.古籍用例
- 《晏子春秋》:提到“和柔而不銓,刻廉而不劌”,指為人既柔和又不失原則,嚴正清白卻不傷人。
- 《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記載平原君“為人辯有口,刻廉剛直”,強調其言辭犀利且品行剛正。
3.延伸理解
-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人物評價,突出一種剛正不阿的廉潔,與現代漢語中“清廉”相比,更強調性格的嚴苛與原則性。
4.注意事項
- 需區分“刻廉”與“苛刻”:前者為褒義,後者含貶義。例如“刻廉剛直”是贊譽,而“尖刻”則指言語傷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人物案例,可參考《晏子春秋》《史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刻廉的意思
《刻廉》是一個成語,意指一個人非常廉潔正直,不貪圖私利。
刻廉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刻(刀)+ 廴(行走)。
刻廉共有10筆。
刻廉的來源
刻廉最早見于《荀子·刑名》:“故曰:願聞廉恥,察于身焉,而刻之子也。” 刻,指雕刻,引申為銘刻。刻廉指将廉潔正直的品質銘刻于心,深入骨髓。
刻廉的繁體
刻廉的繁體字為「刻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刻廉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跟現在稍有不同,但大緻上相似。
刻廉的例句
他做人一向刻廉,從不接受任何賄賂。
刻廉的組詞
刻畫、刻意、刻苦、刻闆、刻薄。
刻廉的近義詞
正直、廉潔、清廉、誠實。
刻廉的反義詞
貪婪、險惡、不正直、無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