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礙。《晉書·郗超傳》:“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閡,非惟無食而已。”
“限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限閡(拼音:xiàn hé)指阻礙,強調因某種限制或阻隔導緻事物無法順利進行。該詞由“限”(指定範圍)和“閡”(阻隔不通)組合而成,整體表達“因限制而産生障礙”的語義。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郗超傳》:“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閡,非惟無食而已。”此處描述北方嚴寒成為軍事行動的阻礙。
現代漢語中,“限閡”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書面或學術場景,口語中更常用“阻礙”“障礙”等詞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詞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标注)。
限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限制、約束,常用來表示一種限制或阻礙的狀态或行為。
限字由部首"阜"和從字"卄"組成,共有六畫。
閡字由部首"阜"和從字"盍"組成,共有八畫。
限閡是由"限"和"閡"兩個獨立的字合并而成。在古代文獻中,"限"的意思是限制,"閡"的意思是杜絕。兩字合一後,"限閡"的意義擴大為一種限制和阻礙。
限閡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限闔」。
在古時候,限閡的寫法略有不同。"限"字的古代寫法為「》》刂⺡⺢⺣㔾㡑㠭〢」,而"閡"字的古代寫法為「集⺡⺢⺣一⺌丨刀」。
1. 這個公司對員工的行為有着嚴格的限閡。
2. 由于道路施工,車輛行駛受到了限閡。
3. 政府加強了對資本流動的限閡政策。
1. 限制:有關限制的行為或狀态。
2. 阻礙:妨礙、阻撓。
3. 束縛:限制、約束。
1. 限制
2. 約束
3. 阻礙
1. 解除
2. 寬容
3. 放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