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tten rat] 腐爛的死老鼠,喻毫無價值的東西
視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清· 黃宗羲《原君》
腐爛的死鼠。典出《莊子·秋水》:“ 惠子 相 梁 , 莊子 往見之。或謂 惠子 曰:‘ 莊子 來,欲代子相。’於是 惠子 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 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 梁國 而吓我邪?’”後遂用為賤物之稱。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遁》:“侶雲鵬以高逝,故不縈翮於腐鼠。” 唐 李商隱 《安定城樓》詩:“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鶵竟未休。” 明 方孝孺 《閑居感懷》詩之二:“羣鴟得腐鼠,笑汝長苦飢。” 清 蔣湘南 《與田叔子論古文第二書》:“贋鼎之光,空吓腐鼠。” 甯調元 《秋興用草堂韻》之四:“世味早知成腐鼠,人情何況逐浮鷗。”
“腐鼠”是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腐鼠”字面指腐爛的死老鼠,常比喻毫無價值的事物或輕賤之物。例如清代黃宗羲在《原君》中寫道:“視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以腐鼠喻指被統治者踐踏的百姓生命。
源自《莊子·秋水》中“惠子相梁”的故事:
惠施任梁國宰相時,莊子前去拜訪。有人挑撥稱莊子欲取代其相位,惠施遂派人搜捕。莊子以寓言諷刺道:“南方神鳥鹓鶵(鳳凰)非梧桐不栖,非甘泉不飲,而貓頭鷹卻守着腐鼠,恐鹓鶵搶奪。”此典故以腐鼠喻權位,諷刺貪戀名利者的狹隘。
“腐鼠”核心意象源于《莊子》,通過腐爛鼠類的低賤屬性,批判對虛名俗利的執念。其文化意義在曆代文學中不斷深化,成為諷刺貪婪與庸俗的經典隱喻。
《腐鼠》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來形容************的官員。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曆史背景。
《腐鼠》的第一個漢字“腐”是由“⺲”部和“府”部組成,共有13個筆畫。第二個漢字“鼠”是由“鼠”部組成,共有13個筆畫。
《腐鼠》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當時被用來指稱貪官污吏。在繁體字中,“腐”字的寫法為“腐”,“鼠”字的寫法為“鼠”。
在古代漢字中,“腐”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但“鼠”字的寫法略有不同,使用了兩個“耳”字旁,表示耳鼠類動物的形狀。
他被人戲稱為一隻“腐鼠”,因為他經常參與貪污活動。
組詞:反腐、腐敗、腐化
近義詞:貪官、貪污官員
反義詞:廉潔、清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