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水淹之患。 明 李東陽 《冀州城重修記》:“癸卯之春,沮溺未平,君乃議修復。”
《論語·微子》:“ 長沮 、 桀溺 耦而耕, 孔子 過之,使 子路 問津焉。” 錢穆 新解:“﹝ 長沮 、 桀溺 ﹞兩隱者,姓名不傳。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邊,故取以名之。”後詩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隱士。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一:“不能效 沮 溺 ,相隨把鋤犂。” 唐 韋應物 《秋郊作》詩:“方願 沮 溺 耦,淡泊守田廬。”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談義》:“紹 巢 由 之絶軌,蹈 沮 溺 之高風。”
“沮溺”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代隱士
“沮溺”源于《論語·微子》中記載的春秋時期隱士長沮和桀溺。兩人耦耕于田,孔子途經時讓子路問路,他們以避世态度回應,後成為隱逸文化的象征。
例句:
文學象征意義
在詩文中,“沮溺”常被用來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或對現實的不滿。如陶翰《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中“豈念嘉遁時,依依偶沮溺”,即以“沮溺”暗喻歸隱心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論語》相關注解。
《沮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迷戀麻痹、陶醉于不好的事物,沉迷于不良境地。它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或心态。
《沮溺》的部首是水(氵)和豆(豆),它的總筆畫數為17。
《沮溺》是一個古代漢字,來源于古籍《荀子·勸學》中的“沮喪溺虐”。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沮溺」。
在古時候,漢字《沮溺》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整體意思和形狀基本相同。
1.他漸漸沉迷于遊戲中,變得越來越沮溺。
2.沮溺于網絡的誘惑,他忘記了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
1. 沮喪:指心情低落,失去信心。
2. 溺愛:指過度地寵愛某人,對其縱容和遷就。
3. 沉迷:指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4. 陶醉:指沉浸在某種美好的感覺中,忘卻周圍的事物。
1. 沉迷:陷入不良并失去自控能力。
2. 迷戀:對某事物或人産生強烈的喜好而難以自拔。
3. 執迷:固執地追求某種目标或理念。
克己:指自我控制,戒除不良習慣。
節制:指自我克制,對欲望進行調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