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業之民。《晏子春秋·問上二二》:“治無怨業,居無廢民,此聖人之得意也。”
“廢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無業之民”,即沒有固定職業或謀生手段的群體。該詞最早見于《晏子春秋·問上二二》中的記載:“治無怨業,居無廢民,此聖人之得意也”()。此處強調社會治理的理想狀态是消除無業現象。
社會語境中的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廢民”可引申為被社會邊緣化、忽視的群體,例如因貧困、疾病或其他原因失去生存能力或社會價值的人()。部分網絡釋義将其與“頹廢”“失去生活目标”等狀态關聯,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詞源與争議
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時,優先采用《晏子春秋》中的原始定義,避免過度引申。
廢民是指廢棄的人民,指那些被社會抛棄的、無法融入社會的人群。
廢民的拆分部首是廣和心,共有10個筆畫。
廢民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孟子·告子上》這篇文章中。
廢民的繁體字為廢民。
古時候廢民的寫法有一些差異,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庳民、也有寫作敗民的。
這個社會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不讓任何人成為廢民。
廢民可以組成一些詞,比如廢民政策、廢民複興、廢民問題等。
近義詞包括廢棄、被遺棄、邊緣化等。
反義詞包括融入社會、受尊重、社會主流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