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淆迷惑。 鲁迅 《<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经盖 公佐 拟作,而当时已被其淆惑。”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道家思想与佛学根本不同,我辈似不宜因形式上之相类而生淆惑。”
“淆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áo huò,其核心含义是混淆真相、使人迷惑。以下是详细解释:
“淆惑”强调通过混淆事实达到迷惑目的,带有贬义色彩,常见于批判性语境。需注意与单纯“困惑”区分,前者多指人为制造的混乱。
《淆惑》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使人糊涂迷惑,让人不易理解或辨认清楚。
《淆惑》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水,分别是氵和亥。它总共有17个笔画。
《淆惑》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见于《汉书·郦食其传》:“使民淆惑,无所措手足。”
《淆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淆惑」。
在古时候,汉字《淆惑》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淆惑」。
1. 他的言辞淆惑了我,我不明白他究竟想说什么。
2. 这个问题实在太淆惑了,让我一时无法回答。
3. 他不停地说着一些淆惑人心的话,试图掩盖真相。
1. 混淆:意为使事物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2. 迷惑:意为使人感到困惑或摸不着头脑。
3. 困惑:意为因为无法理解或处理某事而感到迷茫或不解。
1. 迷乱:意为心神不定,纷乱无章。
2. 混乱:意为无秩序,无法分辨。
3. 糊涂:意为不明事理,智力迟钝。
1. 明确:意为清楚明白,不含糊。
2. 了解:意为对事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3. 知曉:意为对某事的情况或详情有所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