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 代纸币的一种,“大钞”对言。大钞以“贯”为单位,小钞以“文”为单位。《金史·食货志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谓之小钞。”
(2).泛称小面额的纸币。 清 王瑬 《钞币议》:“一钞分为七等:曰五千贯,曰千贯,曰五百贯,为大钞;曰百贯,曰五十贯,为中钞;曰十贯,曰二贯,为小钞。”
小钞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与经济含义的词汇,其核心释义指“小面额的纸币”。根据权威词典及货币史文献,该词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定义“小钞”为“面值较小的纸币”,与“大钞”相对,常见于日常交易场景。例如元代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中面值一贯以下的纸币即被民间称为小钞。
历史沿革
《汉语大词典》引述宋代文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时期四川交子流通时,“小钞作五百文以下,以补铁钱不足”。这印证了小钞在货币体系中的补充功能。
使用场景
《中国货币史》指出,明清时期小钞多指“当十文至百文铜钱兑换券”,因携带便利,常用于市集小额贸易,后逐渐被铜元取代。
词语辨析
《经济术语词典》强调,现代语境下“小钞”与“零钱”存在细微差异:前者特指纸币形式,后者可包含硬币;但在港澳地区仍保留“小钞”指代10元、20元港币的用法。
“小钞”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双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金代纸币单位
作为金代发行的纸币类型,与“大钞”相对。大钞以“贯”为单位(1贯=1000文),小钞则以“文”为最小单位,面值包括100文、200文、300文、500文、700文等。这种分类反映了当时的货币体系设计(《金史·食货志》明确记载)。
泛指小面额纸币
在广义上,指代任何小面值的纸币。例如清代文献中,将10贯、2贯等面值称为小钞,区别于大额的中钞、大钞。现代语境中,也用于日常交易中零钱或小额现钞的统称。
“小钞”的词义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理解,主流含义仍以货币单位为主。
贲龟变卦标立陛贺兵轮布戎厕牀长陌倡踊超迈出群洞屋断骨契繁蔚丰衣足食故伎重演古往今来捍格蚝壳红愁绿惨薨殂黄沙碗见情角觝社焦碎焦枣悸怖纪功进退出处赳螑郡号撩浅撂挑子灵盒流品流苏金镂鞍鹭羽滤过俛视明婚正娶嬷嬷妈莫是南亭亭长朴悍瓶口蒲公英任达容足入殓三尺轴三顾十三点事统受业私感肃启田舍儿痛绳遐夭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