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販籴的意思、販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販籴的解釋

收買糧食。《史記·貨殖列傳》:“諺曰:‘百裡不販樵,千裡不販糴。’” 金 元好問 《雁門道中書所見》詩:“單衣者誰子?販糴就南府。”《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這 大郎 也是父母雙亡,湊了二三千金本錢,來走 襄陽 販糴些米荳之類,每年常走一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販籴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糧食貿易的複合詞,由“販”(買賣)和“籴”(買入糧食)組合而成,特指商人收購糧食并轉售牟利的商業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宋史·食貨志》記載“商賈販籴,以給邊饷”,指商人通過糧食貿易供應邊疆軍需。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籴”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市谷也”,即市場購糧行為;“販”在《廣韻》中注為“買賤賣貴”,強調商業流通屬性。兩字組合後,既包含購銷行為,又隱含逐利動機,反映了古代糧食市場的商業特征。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商人購進糧食再轉賣”,屬于專業商貿術語。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與“平籴”“和籴”等官方糧食政策形成對比,如《續資治通鑒長編》載“禁豪強販籴規利”,體現政府對糧食投機的管控。

網絡擴展解釋

“販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詳細解析

  1. 詞義構成

    • 販:本義為賤買貴賣,引申為買賣、經商,如“販私”“商販”。
    • 籴:從“入”和“米”會意,指買入糧食,如“販籴”即收買糧食。
  2. 曆史背景

    • 古代商貿中,糧食流通依賴販運。例如《史記》提到“千裡不販籴”,指長途販糧成本高、風險大,故有此諺語。
    • 金代元好問詩句“販籴就南府”也反映了百姓為謀生跨地區買賣糧食的現象。
  3. 相關詞彙對比

    • 販粜(fàn tiào):指販賣糧食,含非法牟利意味(如提到“以非法手段販粜”)。
    • 販籴更側重“買入”環節,而販粜側重“賣出”。

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成語,可參考《史記·貨殖列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乂卑辭本小利微别鶴弄避株鳥差度疇匹喘耎楚澤聰達棣蕚杜鵬程椟食放心托膽翻臉不認人肺痨焚蕩豐膏該涉廣輪挂絲垝垣海陬號色谹谹晃瀁惠風貨碼湔刷兢嚴金爵近時拘訊魁梧連襼力大無比昧色門鼻兒默不做聲内核潘楊鋪張浪費牽冷乾落得勸從三不宜三日新婦三月街删刈是事思覃歲駕鐵鏽透井推擁脫繮之馬帷門侮忽纖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