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sent additional taxes to the emperor regularly]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来定期送给皇帝的各种附加税
蔡京又设法搜求羡余钱粮,以助供应。——《小五义》
(1).盈馀;剩馀。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击势》:“粮食羡餘,甲兵坚利。” 唐 颜真卿 《柳恽西亭记》:“邑宰 李清 请而修之,以攄众君子之意。役不烦费,财有羡餘。” 宋 司马光 《言拣兵上殿札子》:“方今天下安乐无虞,而府库之积,随得随散,曾无羡餘。”
(2). 唐 以后地方官员以赋税盈馀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新唐书·食货志二》:“ 淮南 节度使 杜亚 等皆徼射恩泽,以常赋入贡,名为羡餘。”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繒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餘物,随月献至尊。”《宋史·食货志下一》:“时又有 元丰库 ,则杂储诸司羡餘钱。”《明史·食货志三》:“ 世宗 时, 闽 广 进羡餘,户部请责他省巡按岁一贡献如例。”
(3). 清 代州县在正赋外还增征附加额,这部分收入除去实际耗费和归州县官吏支配的以外,其馀的解送上司,名为羡馀。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下》:“於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赋之加焉或至於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谓之羡餘。”《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元年,豁免 广东 屯田羡餘,因除各省军田额外加徵例。”
“羡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分别从语言学和历史制度角度解释:
一、语言学概念
指语言组合中存在多余成分却合理存在的现象。例如赵元任先生提出的“虽然如此”中,“然”即“如此”,形成语义重复但不冗余的表达。这种“冗余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可增强信息传递的容错性(如“凯旋归来”中“旋”已含“归来”之意)。
二、历史财政制度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羡余”多用于语言学领域,历史义项常见于文献研究。两种含义均含“剩余”本义,但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如需具体文学作品例证或历史制度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进一步查阅。)
《羡余》是一个四字动词短语。由于此短语不太常见,很多人可能对其意思和来源不太了解。接下来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羡余》的意思是指对别人的幸福、成功、才华等心生羡慕、嫉妒之情。这个词语表达了一种既想拥有别人的优点,又对自己的不足感到遗憾的心态。
《羡余》的拆分部首是羊和聿(yù),分别代表了一只羊和行走的意象。根据《康熙字典》,这个词的总笔画数是12。
《羡余》一词源于《诗经·郑风·羔裘》中的一句诗:“人之羡予,不可招也。”在古代,人们用这个词来表达对别人身上的美好特质的羡慕之情。
《羡余》的繁体字为「羨余」。在一些繁体字的使用地区,这个词依然保留着其原有的意思和用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常常有一些变化。《羡余》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羡余」,也就是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的「羨余」。
以下是几个使用《羡余》这个词的例句:
根据《羡余》的意思,我们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与《羡余》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羡慕」、「嫉妒」、「妒忌」等。相反地,可以与《羡余》形成对照的词语是「满足」、「知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