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羡余的意思、羡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羡余的解释

[present additional taxes to the emperor regularly] 封建时代地方官吏向人民勒索来定期送给皇帝的各种附加税

蔡京又设法搜求羡余钱粮,以助供应。——《小五义》

详细解释

(1).盈馀;剩馀。 三国 蜀 诸葛亮 《将苑·击势》:“粮食羡餘,甲兵坚利。” 唐 颜真卿 《柳恽西亭记》:“邑宰 李清 请而修之,以攄众君子之意。役不烦费,财有羡餘。” 宋 司马光 《言拣兵上殿札子》:“方今天下安乐无虞,而府库之积,随得随散,曾无羡餘。”

(2). 唐 以后地方官员以赋税盈馀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新唐书·食货志二》:“ 淮南 节度使 杜亚 等皆徼射恩泽,以常赋入贡,名为羡餘。”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繒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餘物,随月献至尊。”《宋史·食货志下一》:“时又有 元丰库 ,则杂储诸司羡餘钱。”《明史·食货志三》:“ 世宗 时, 闽 广 进羡餘,户部请责他省巡按岁一贡献如例。”

(3). 清 代州县在正赋外还增征附加额,这部分收入除去实际耗费和归州县官吏支配的以外,其馀的解送上司,名为羡馀。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下》:“於是正赋之加焉十二三,而杂赋之加焉或至於十七八矣。解之藩司,谓之羡餘。”《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元年,豁免 广东 屯田羡餘,因除各省军田额外加徵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羡余”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概念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语言学中的羡余现象

    在词汇学中,“羡余”指语言表达中超出必要信息的部分,用于强化语义或保证信息完整。例如“凯旋而归”中的“而”并无实际语义,但通过重复结构增强表达效果。这种现象常见于成语、俗语及日常交际,反映了汉语的韵律特征和冗余机制。

  2. 古代经济制度中的术语

    历史上,“羡余”指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的额外赋税。《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代节度使常以“羡余”名义进献财物,实为加重百姓负担的苛税。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财政制度中的特殊经济现象。

  3. 现代学术研究的扩展应用

    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羡余”被纳入信息论范畴,指语言符号传递信息时超出最小需求的成分。例如汉语双音节词“石头”“老虎”中的后缀“头”“老”并无独立语义,却构成词汇完整性的必要元素。此类研究多见于《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等核心期刊的专题论述。

以上解释综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羡余”的释义,并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羡余现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扩展解释

“羡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分别从语言学和历史制度角度解释:

一、语言学概念
指语言组合中存在多余成分却合理存在的现象。例如赵元任先生提出的“虽然如此”中,“然”即“如此”,形成语义重复但不冗余的表达。这种“冗余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可增强信息传递的容错性(如“凯旋归来”中“旋”已含“归来”之意)。

二、历史财政制度

  1. 唐代起源: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名义向朝廷进贡财物,实为变相搜刮民财。白居易《重赋》批判此现象:“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
  2. 清代演变:州县在正税外增收附加税(如火耗),扣除开支后上交部分称“羡余”。据顾炎武记载,官吏中饱私囊部分可达解交额的一半。
  3. 社会影响:成为官僚体系盘剥百姓的合法化手段,导致民怨(如《小五义》中蔡京搜刮羡余的描写)。

补充说明:现代汉语中“羡余”多用于语言学领域,历史义项常见于文献研究。两种含义均含“剩余”本义,但衍生出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

(如需具体文学作品例证或历史制度细节,可参考上述来源进一步查阅。)

别人正在浏览...

板板正正半文盲边班并疆兼巷拨不断秤不离铊赤苏传花大贤大杂院地方分权冬灰奉行故事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鬲昆官拘海王星珩黻觟阳驾乘降贵姜太公贱敛贵出渐巧挤撮解腕刀集贸看发郐下无讥宽睿昆孙鳞翅目黎玄漫画漫洟溟海难亏能力抛持片甲不存迁迹潜在七庙略市鄽时节噬吞是则守宇水成岩束马讼件探捕潭沲汤盏讨闲通礼慰勉五纬衔吕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