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絃外遗音的意思、絃外遗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絃外遗音的解释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 注:“遗,犹餘也。”后因谓乐声中蕴含有令人难忘的韵味为“絃外遗音”。亦以喻文辞、语言中的言外之意。 宋 陆游 《雨后殊有秋意》诗:“只叹鼻端无妙斲,岂知絃外有遗音。”亦省作“ 絃外音 ”。 清 沉德潜 《唐诗别裁集·李白》:“七言絶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絃外音,使人神远。 太白 有焉。”《花月痕》第十回:“正是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无曲中意,有絃外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絃外遗音"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成语,其标准写法为"弦外之音"。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后经宋代陆游《雨后独登拟岘台》"弦外遗音水中味"诗句凝练定型。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该成语字面指琴弦停止振动后仍留存的余响,实则比喻语言、诗文或艺术作品中所隐含的深层意味,即超越字面意义的未尽之意。

从语义结构分析:

  1. 弦外:原指乐器演奏时琴弦之外的物理空间,《礼记·乐记》郑玄注"弦谓琴瑟也";
  2. 遗音:源自《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毛传"遗音,余声也",特指持续回荡的声响。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指出,该成语承载着中国"立象尽意"的审美传统,与《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哲学观一脉相承。在实际应用中常见于文学批评领域,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李后主词"大有弦外之音",即指其诗词中蕴含的亡国之痛。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絃外遗音”是“弦外遗音”的异体写法,该成语的含义及背景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如《礼记》、陆游诗句等)归纳如下:

基本解释

拼音:xián wài yí yīn
含义:原指乐声结束后仍留有余韵,后比喻语言或文字中隐含的深层意义,即“言外之意”。

出处与典故

源自《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注:“遗,犹餘也。” 指古代祭祀音乐结束后仍有余韵留存,后引申为含蓄表达未尽之意。

用法与示例

近义词

补充说明

该成语强调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传递深层含义,常见于文学创作或委婉表达场景,需结合语境体会其未尽之意。

别人正在浏览...

鞍笼襃明欂卢布干常量垂怜蹙绳带鱼倒下攧翻颠米雕睨低首堤水风证割舍的个是乖疏光闪龟筒黑狗脊晃着茧丝戢藏劫劫巴巴井底之蛙谨刻积窃击石弹丝久已饥凶句曲困守迷露明决内书生片甲披毛剖心悄冥冥漆简奇形异状全寿驱掠融畅骚章释口双莲説的着属篇暑晏死权掏漉外方人微妙文皮下级涎皮赖脸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