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鹹同的意思、鹹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鹹同的解釋

清 代年號 鹹豐 與 同治 的并稱。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的家庭》:“ 鹹 同 之季, 中國 近代史極可注意之一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鹹同”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雙音節詞,通常指代清朝鹹豐(1851-1861年)與同治(1862-1874年)兩朝并稱的時期。該詞屬于專名類曆史術語,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年號指代性

    “鹹”為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同”為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的年號,二者聯合使用特指中國近代史中1851至1874年的曆史階段(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該時期以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争及洋務運動興起為标志性事件。

  2. 社會轉型表征

    在史學研究中,“鹹同時期”常被用作分析晚清政治結構變動、軍事改革(如湘軍淮軍建制)及中西文化碰撞的關鍵時間坐标。例如《清史稿·食貨志》記載該階段“厘金制度遍行,財賦漸倚洋稅”,反映經濟結構轉型特征(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

  3. 文學語境延伸

    在古籍文獻及近現代文史著作中,“鹹同”常作為時間狀語出現,如《翁同龢日記》載“鹹同以來,京官俸薄”等表述,體現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社會風貌(摘錄自中華書局《翁同龢日記》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鹹同”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1. 清代年號并稱(常用義) 指鹹豐(1851-1861)與同治(1864-1875)兩個年號的合稱,用于曆史文獻中描述這一時期的社會狀況。例如:

    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我的家庭》中提到:“鹹同之季,中國近代史極可注意之一頁”()。
    此時“鹹同”特指19世紀中葉清朝内憂外患的特殊階段,如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争等重大事件()。

  2. 古漢語中的成語(罕見義) 由“鹹”(普遍、全部)與“同”(相同)組成,表示觀點或行動完全一緻。例如《國語》中“小賜不鹹”的“鹹”即含“普遍”之意()。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出現,多見于文言文()。

使用建議:在當代語境下,若無特殊說明,“鹹同”一般指向年號組合;若需表達“一緻”含義,建議使用“共識”“一緻”等現代詞彙以避免歧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敗蔔暴内被蒙不鮮不足道朝章沉吟章句徹綴盜亂禱祝電影機東汜斷香零玉楓宸風言影語感制槁榇攻研宮裝閈闳後羿假吏角鋼腳骨拐界别堇泥窘弊急水譏戲繼緒跼蹜衎而可憐見淋淋漓漓履腸脈管埋翳貌執面會廟堂文學謀攻鬧轟轟内務部葩華屏鄣鉛锷潛伏期搶渡砌石鵲駕銀河仁洽攝服仕道說謊涕泗同枕豚尾土屋小觑下飲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