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年号 咸丰 与 同治 的并称。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 咸 同 之季, 中国 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
“咸同”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清代年号并称(常用义) 指咸丰(1851-1861)与同治(1864-1875)两个年号的合称,用于历史文献中描述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例如: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我的家庭》中提到:“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
此时“咸同”特指19世纪中叶清朝内忧外患的特殊阶段,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事件()。
古汉语中的成语(罕见义) 由“咸”(普遍、全部)与“同”(相同)组成,表示观点或行动完全一致。例如《国语》中“小赐不咸”的“咸”即含“普遍”之意()。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极少出现,多见于文言文()。
使用建议:在当代语境下,若无特殊说明,“咸同”一般指向年号组合;若需表达“一致”含义,建议使用“共识”“一致”等现代词汇以避免歧义。
《咸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大家相互和睦友好、和气共处的意思。
《咸同》包含了两个部首,分别是“口”和“十”。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
《咸同》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小雅·咸阳》中,是描述年年丰收、百姓和睦相处的景象。
《咸同》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鹹同」。
在古时候,汉字《咸同》的写法是「鹹同」。
1. 他们在一起工作,咸同友好,没有任何矛盾。
2. 这个社区的居民咸同相处,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1. 咸鱼:指平时不活跃或不出色的人。
2. 咸猪手:指男性对女性身体进行非礼性骚扰的行为。
3. 和咸菜:指各种口味不同的咸菜。
和谐、和乐、友好
矛盾、不和、敌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