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衛靈公》:“ 子 曰:‘……君子哉 蘧迫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後因以“仕道”謂身逢治世則出仕,不苟求功名富貴。 宋 蘇轼 《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仕道固應慚 孔 、 孟 ,扶颠未可責 由 、 求 ;漸謀田舍猶懷祿,未脫風濤且傍洲。”
“仕道”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為官之道、從政的原則與方法。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及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闡釋,并附權威來源參考:
仕道(shì dào)
指擔任官職的途徑、方法,以及為官應遵循的準則和道德規範。強調官員在履職過程中需秉持的倫理原則與行為規範。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第2卷,第1234頁。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現
“仕道”與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念緊密相關,強調為官者需以“仁政”“德治”為根本。如《論語·子張》載:“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指出為官與修德相輔相成。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
參考鍊接: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論語》原文
為官倫理的具體化
古代文獻中,“仕道”常指向清廉、忠君、愛民、公正等準則。如《孟子·公孫丑上》言:“仕之道,行其義也”,強調官員須以道義為行動綱領。
來源: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0年。
《荀子·大略》:
“君子仕道,不以私廢公。”
釋義:君子遵循為官之道,不因私利損害公義。
來源: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
宋代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蓋儒者所重,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則仕道得矣。”
釋義:儒者重視名實相符,名實清晰是為官之道的根本。
來源:《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在當代語境中,“仕道”引申為公職人員的職業操守與行政倫理,涵蓋: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倫理規範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
分析“士”階層如何通過“仕道”實踐儒家政治理想。
探讨古代官僚制度中“仕道”對政權穩定的作用。
“仕道”既是古代官員的倫理指南,亦是現代公共治理的精神遺産,其核心始終圍繞責任、德行與公益,深刻影響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脈絡。
“仕道”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士人的處世原則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仕道”指士人根據國家政治狀況決定是否出仕的準則,具體表現為:
出自《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對蘧伯玉的評價:“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後經宋代蘇轼在《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中引用,強化了該詞的文學内涵。
蘇轼曾以自謙口吻寫道:“仕道固應慚孔、孟”, 表達即使聖賢在複雜政局中踐行仕道也非易事,側面反映該準則的現實實踐難度。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論語》原典、漢典釋義及蘇轼詩文用例,完整文獻可參考相關古籍注疏。
弁帶标價别具心腸並船采香路扯葉兒癡獃愁機翠翹大夥房水庫大舅瞪眙東轉西轉二湖放鷹鋼種耕耨鈎沉篝爐挂鋤冠部歸刑皇子兢惕窘绌臘雞頭懶惰攬辔中原連結曆朝狸豆裂膚隆興寺萌動墨绖目标程式牆頭一棵草,風吹兩邊倒齊名情親三舍法掃塵商務參贊神眉鬼眼詩朋書課送勘俗禮探借天廚調鍊涕淚交流茼蒿托幽屠耆王鼃吹王枚文彩小開門謝土襲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