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請的意思、朝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請的解釋

(1). 漢 律,諸侯春天朝見皇帝叫朝,秋天朝見皇帝叫請。泛稱朝見皇帝。《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太後除 竇嬰 門籍,不得入朝請。” 裴駰 集解:“律:諸侯春朝天子曰朝,秋曰請。”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圍子(指上文賜“馬前圍子二百人”)者,凡朝請,使但止於皇城門外,蓋懼小人之疑謗,時多公之得體也。” 清 金人瑞 《贈周直夫》詩:“山中宰相無朝請,天上仙人學隱壺。”

(2).官名。即奉朝請。《南史·顧琛傳》:“ 琛 景平 中為朝請。”參見“ 奉朝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朝請是古代中國官職制度與禮儀體系中的專有名詞,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本義與制度内涵

指古代官員按禮制規定定期觐見皇帝、奏事請安的制度。“朝”指臣子面見君主,“請”指請示彙報或問候起居。此制源于先秦,秦漢時期正式确立為官員必須履行的職責,是維系君臣關系、彰顯皇權的重要禮儀活動。官員需依品級高低在規定時間(如朔望、歲首)入宮參與朝會,稱為“朝請”。未能履行者可能受罰,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太後除窦嬰門籍,不得入朝請。”(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二、官職名稱的演變

漢代起,“朝請”演變為特定官職或爵位稱號:

  1. 朝請大夫:隋唐至明清文散官名號。隋置為從五品上,唐宋沿襲,金元升為從四品,明清時為從四品文官虛銜,無實際職掌,僅表品階榮譽。(來源:《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出版社)
  2. 朝請郎:唐代文散官,正七品上,宋代沿置。其地位低于朝請大夫,屬中下級文官階位。(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三、禮儀制度中的實踐

作為禮儀行為,“朝請”需嚴格遵循典章規範:

“朝請”既是古代君臣互動的重要禮儀制度,也是官職體系中的品階象征,貫穿于秦漢至明清的政治文化中,反映了傳統中國官僚制度的等級性與禮制化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朝請”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主要有兩層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一、朝見制度(核心含義)

  1. 漢律規定
    根據漢代律法,諸侯或官員需定期觐見皇帝:

    • 春見為“朝”:春季朝見稱為“朝”;
    • 秋見為“請”:秋季朝見稱為“請”。
      後泛指一切朝見皇帝的行為,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窦嬰被“除門籍,不得入朝請”。
  2. 曆史用例
    宋代蔡絛《鐵圍山叢談》提到官員“朝請”時需止步于皇城門外,體現了這一制度的禮儀規範。


二、官職名稱

“朝請”亦指“奉朝請”,是一種官職:


“朝請”既指漢代諸侯分春秋兩季朝見天子的制度,也衍生為“奉朝請”這一官職名稱。其用法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合變改兵伍成敗利鈍創興鋤除雕印錠鐵房植飛跳覆檢副流感拊摩複述告禀供銷社宮職遘讒桄榔須閨壸鼓湍海飓鼾息豪競橫玉河塘晖晖活貨賤坯簡召傑作金牙沮厄絶倫困滞麗法彌蔓珉佩謬盭納蘭性德納禮枿枝輕圓楸梓人丹舍眼世表事産私有制度肅景退懦王喬王屋為下鄉末香箧橡茹藿歠先逝小粉息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