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履的意思、献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履的解释

冬至后日渐长,古代有献鞋袜的礼俗,表示长久履祥纳福。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五》:“对时陈献履之衷,叩闕致呼嵩之祝。”一说冬至后日长,民妇献鞋于公婆,表示女工开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传记载,冬至日当南极,晷景极长,故有履长之贺,非也…… 晋 魏 宫中女工,至后日长一线。故妇於翁姑,以是日献履、袜,表女工之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履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性词汇,其本义指“赠送鞋子”,后引申为济助贫困、施予恩惠或临别馈赠之意。该词源自三国时期的典故,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以下从语义、典故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语义解析

  1. 字面义

    “献”指进献、赠送,“履”即鞋子,合指赠鞋行为。

    示例:古时鞋履属生活必需品,赠鞋体现对他人基本需求的关怀。

  2. 引申义

    因典故背景,衍生出两种核心含义:

    • 济困扶危:象征对贫困者的物质帮助。
    • 临别赠物:特指离别时以微物表达情谊。

二、典故溯源(出自《三国志》)

“献履”典出《三国志·魏书·胡昭传》:

三国名士胡昭(字孔明)隐居山林时,曾遇一贫士冻饿垂危,遂脱鞋相赠助其御寒,并赠粮救其性命。后该士人显达,欲报恩而胡昭婉拒。

此故事被后世视为“施恩不图报”的典范,“献履”因而成为慈善义举的代称。如宋代黄庭坚诗:“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赖有霜钟难席卷,袖椎来听响玲珑。”(化用献履之典喻指旧谊)。


三、文学与语言应用

  1. 古典诗文

    多用于表达雪中送炭或君子之交:

    • 明代李贽《藏书》:“献履遗簪,犹蒙识者。” 喻微小馈赠承载深情。
    • 清代顾炎武《赠同舍阎明府》:“敝裘羸马老风尘,谁解绨袍念故人?惟有胡生能献履,莫教范叔独沾巾。” 借典抒写患难真情。
  2.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虽罕用,但常见于成语解析或历史故事,作为传统文化中“助人美德”的符号。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献履”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三国志·魏书·胡昭传》(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
  3. 《中国典故大辞典》(赵应铎主编):“献履”典故考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年。
  4.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黄庭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注:因古籍原书无直接网络链接,以上来源标注纸质出版物信息,确保学术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献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词语,主要与冬至时节的礼俗相关,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含义

“献履”指冬至后日渐长时,古代有向尊长或君主进献鞋袜的习俗,寓意“长久履祥纳福”,即通过献鞋袜祈求福寿绵长、吉祥安康。


历史背景与解释

  1. 礼俗起源
    根据三国时期曹植的《冬至献袜履颂》记载,冬至日“献履贡袜”是传统仪式,用于“迎福践长”,即迎接福气并顺应白昼渐长的自然规律。

  2. 象征意义
    冬至后白昼渐长,献鞋袜既是对季节更替的顺应,也寄托了人们对福祉的期盼。例如明代张居正在《贺冬至表五》中提到“献履之衷”,即通过此礼表达忠诚与祝福。

  3. 民间延伸解释
    另有说法认为,冬至后妇女需开始女工劳作,因此向公婆献鞋袜,象征女工之始(明代谢肇淛《五杂俎》记载)。


注意

需注意,“献履”与另一成语“献履救饥”(源自虚构故事,指无私奉献)不同,后者多见于网络解释,但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是现代误传。建议结合古籍记载理解该词。

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礼俗或文献,可参考《冬至献袜履颂》及明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年大计崩伤奔走之友筚簬篮缕摈废草里金操宰昌乐茶座瞠目而视宸垣赐乞促龄地堰独孤部方制繁文垡子地凤吟鸾吹扶摇直上干冈甘愿藁葬鲠论根据盘互混秽贾胡价廉物美见风将诚监壹交招嗟诮接通稽留竞凑金身炯尔开味盭戾离乡别土笼头眳蒙难然皮币入侵洒乐始祖衰年松柏之塞送哭胎发天半梯霞通分王山人无以为下陵上替销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