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湘妃竹。 唐 白居易 《江上送客》詩:“杜鵑聲似哭,湘竹斑如血。” 清 唐孫華 《筆床》詩:“湘竹離離欲作堆,書籤硯匣自追陪。”
(2).借指竹席。 宋 周邦彥 《法曲獻仙音》詞:“倦脫綸巾,困便湘竹,桐陰半侵庭戶。”
湘竹是一個具有文化意象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相關用法:
1. 指代湘妃竹(斑竹) 湘竹是斑竹的别稱,其典故源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傳說。相傳二妃在舜帝死後于湘江邊哭泣,淚水灑落竹上形成斑點,故稱「斑竹」或「湘妃竹」。此義常見于古詩文:
2. 借指竹席 因湘竹材質常用于制作涼席,宋詞中常以「湘竹」代指竹席:
文化延伸 湘竹在文學中常寄托哀婉情感,如「海棠經雨,臉邊清淚濕胭脂」的凄美意象。現代漢語中亦可作為人名使用,例如「秦湘竹」一名兼具自然美感與古典意蘊。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代詩詞、地方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滬江線上詞典或《甯遠縣志》等來源。
《湘竹》是一個指代湖南省特有的竹子的詞語。湘指的是湖南,竹子是一種具有韌性、堅硬和耐用特性的植物。因此,湘竹可以理解為湖南地區特有的竹子。
《湘竹》的拆分部首可以分為「水」和「竹」兩個部分。其中,「水」部分屬于偏旁部首,而「竹」部分則是整個詞語的意義所在。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字筆順規則》的要求,「水」部分的筆畫數為4,而「竹」部分的筆畫數為6。
《湘竹》一詞源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楚辭》中的詩句「湘鐘既呂,竹竿所逐」。在這句詩中,湘指的是湖南,而竹則是湖南地區特有的植物。
同時,《湘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湘竹」,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因為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然而,對于《湘竹》這個詞,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變化。
1. 湖南的湘竹生長茂盛且質地堅硬,是制作竹制品的優質材料。
2. 沿湖而建的湘竹樓,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觀賞。
3. 在古代詩詞中,湘竹常常被用來比喻湖南的山水景色。
4. 湘竹竹筒是湖南特有的傳統工藝品,被譽為民間藝術的瑰寶。
組詞:湘筍、湘菜、湘繡
近義詞:湖南竹、嶽陽竹
反義詞:非湘竹、外地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