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裸體。《儀禮·士喪禮》“主人皆出戶外北面” 漢 鄭玄 注:“象平生沐浴倮裎。”
“倮裎”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服飾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倮(luǒ)
同“裸”,指赤身露體,不穿衣服的狀态。
裎(chéng)
“倮裎”為同義複合詞,強調裸露身體的狀态,原指古人脫衣露體的隨意姿态,後引申為坦誠相見、毫無保留的抽象意義,如“倮裎相待”比喻心靈開放或真誠交流。
“倮裎而耕”描述古人勞作時的簡樸衣着;
“倮裎以對”形容人際交往中的真誠态度。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細節,可參考《說文解字注》《方言》等文獻()。
《倮裎》是指光身、赤裸的意思。原本為古代漢族稱贊女性美麗的詞彙,後來也用于形容男性的裸體。
《倮裎》的部首是《衣》和《虍》。
《倮》的筆畫數為7。
《裎》的筆畫數為12。
《倮裎》一詞最早可追溯到《詩經·小雅·鶴鳴之什》中的一篇古代民歌。在這首歌中,詩人用《倮裎》來美稱少女美麗的身體。
《倮裎》的繁體寫法為《裸霜》。
在古時候,由于漢字的演變,漢字的形狀和寫法會有一些不同。但是,《倮裎》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在書寫時會使用更多的筆畫和細節,以顯示出文字的辭章之美。
1. 他在傾盆大雨中走過濕漉漉的街道,身上的衣物被打濕後,露出了倮裎的身軀。
2. 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倮裎的女子躺在綠草地上享受太陽浴的場景。
3. 小明因為捉弄同學,被罰站在教室裡倮裎站了一個小時。
裸露、赤裸、裸體、裸泳。
裸體、光身、赤裸、赤身。
穿着、遮蔽、掩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