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嘗新”禮俗。以新獲果品進獻天子、宗廟。後亦指向統治者進獻財物。語本《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孝惠帝 曾春出遊離宮, 叔孫生 曰:‘古者有春嘗果,今櫻桃孰可獻,願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宮莊子粒》:“稅其地之入,以備兩宮不時之需……然其初固一時獻果之養,請與之孝,若曰姑寄是以待吾嚬笑之賞,俾不得再奪吾民産,意甚善也。”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禮祭郊祀·獻果》。
“獻果”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
本義(古代禮俗)
指古代“嘗新”禮俗,即将新收獲的果品進獻給天子或宗廟,以示敬奉。這一習俗源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的記載:漢孝惠帝春季出遊時,叔孫通建議采摘成熟的櫻桃獻于宗廟,以遵循古禮。例如明代文獻《宛署雜記》中提到的“獻果之養”,也與此相關。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向統治者進獻財物或貢品的行為,不再局限于果實。例如在稅收或供奉場景中,用“獻果”比喻将資源上繳給權力階層。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到“獻果”有“分享成果給他人”的現代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建議以權威古籍和辭書解釋為準。
《獻果》是一個成語,意味着向某人送上饋贈、孝敬或表示敬意。
《獻果》的拆分部首是犬和果,其中犬是犬首中的部首。根據筆畫,犬五畫,果九畫。
《獻果》一詞最早出現在《東周列國志》中。據史書記載,周朝時期,魏國國君曹宣公生病,他的兒子曹遊就獻上了一籃新鮮的水果給父親,表達了孝心和祝願父親康複的動人之舉。因此,人們用“獻果”來形容孝敬父母或敬重長輩的行為。
《獻果》在繁體中文中寫作「獻果」。
在古代漢字中,「獻果」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犬部可以寫作「犬犭」,果部可以寫作「果木言」。
1. 小明每年在父親生日這天都會親手獻上一籃新鮮的水果,以表示對他的敬意。
2. 他畢業後不久,就使用第一個工資獻果給奶奶,感謝她一直以來對他的關心和支持。
獻禮、獻花、獻愛、獻身
獻花、進貢、奉獻、貢獻
篡位、危害、背叛、侵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