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尝新”礼俗。以新获果品进献天子、宗庙。后亦指向统治者进献财物。语本《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孝惠帝 曾春出游离宫, 叔孙生 曰:‘古者有春尝果,今樱桃孰可献,愿陛下出,因取樱桃献宗庙。’”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宫庄子粒》:“税其地之入,以备两宫不时之需……然其初固一时献果之养,请与之孝,若曰姑寄是以待吾嚬笑之赏,俾不得再夺吾民产,意甚善也。”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献果》。
“献果”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层面:
本义(古代礼俗)
指古代“尝新”礼俗,即将新收获的果品进献给天子或宗庙,以示敬奉。这一习俗源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的记载:汉孝惠帝春季出游时,叔孙通建议采摘成熟的樱桃献于宗庙,以遵循古礼。例如明代文献《宛署杂记》中提到的“献果之养”,也与此相关。
引申义
后逐渐演变为向统治者进献财物或贡品的行为,不再局限于果实。例如在税收或供奉场景中,用“献果”比喻将资源上缴给权力阶层。
注意: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提到“献果”有“分享成果给他人”的现代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文献佐证,需谨慎使用。建议以权威古籍和辞书解释为准。
《献果》是一个成语,意味着向某人送上馈赠、孝敬或表示敬意。
《献果》的拆分部首是犬和果,其中犬是犬首中的部首。根据笔画,犬五画,果九画。
《献果》一词最早出现在《东周列国志》中。据史书记载,周朝时期,魏国国君曹宣公生病,他的儿子曹游就献上了一篮新鲜的水果给父亲,表达了孝心和祝愿父亲康复的动人之举。因此,人们用“献果”来形容孝敬父母或敬重长辈的行为。
《献果》在繁体中文中写作「獻果」。
在古代汉字中,「献果」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犬部可以写作「犬犭」,果部可以写作「果木言」。
1. 小明每年在父亲生日这天都会亲手献上一篮新鲜的水果,以表示对他的敬意。
2. 他毕业后不久,就使用第一个工资献果给奶奶,感谢她一直以来对他的关心和支持。
献礼、献花、献爱、献身
献花、进贡、奉献、贡献
篡位、危害、背叛、侵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