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本塞原的意思、拔本塞原的详细解释
拔本塞原的解释
(1) [abandon sources] 拔掉树根,堵塞水源。比喻自毁灭根本
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 狄,其何有余一人。——《左传》
(2) 后亦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郭沫若《为“五卅”惨6*案怒吼》
详细解释
亦作“ 拔本塞源 ”。1.比喻背弃根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谋主也。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晋书·慕容垂载记》:“大夫死王事,国君死社稷,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復多云。”《北齐书·段韶传》:“ 尒朱 狂狡,行路所见,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邙山 之会,搢绅何罪,兼杀主立君,不脱旬期,天下思乱,十室而九。”
(2).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多用于坏事。《旧唐书·李绅传》:“ 张又新 等谋逐 绅 ……众问计於 遇 。 遇 曰:‘上听政后,当开 延英 ,必有次对官,欲拔本塞源,先以次对为虑,餘不足恃。’羣党深然之。” 明 王廷相 《与彭宪长论学书》:“﹝ 董子 ﹞惜非命世之才、之识,亦不能拔本塞源,使 仲尼 之道独昭日星之天也。” 清 林则徐 《致沉鼎甫函》:“窃念 则徐 自戌冬被命以来,明知入於坎窞,但既辞不获免,惟有竭其愚悃,冀为中原除此巨患,拔本塞源。” 郭沫若 《盲肠炎·为“五卅”惨6*案怒吼》:“‘五卅’的诸位烈士,给了我们一声警钟,使我们翻然醒悟了起来。我们现在的要求,难道不应该从拔本塞源做起吗?”
词语分解
- 拔本的解释 .拔除根本。《国语·晋语二》:“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参见“ 拔本塞原 ”。.逐步拔还本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
- 原的解释 原 á 最初的,开始的:原本。原告。原稿。原籍。原理。原料。原色。原始。原著。 本来:原样。原型。原址。原主。 谅解,宽容:原宥。原谅。 宽广平坦的地方:原野。平原。 同“塬”。 本 笔画数:; 部首:厂;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拔本塞原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拔本塞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写法
- 读音:bá běn sè yuán(部分资料中“塞”也读sāi,但主流注音为sè)。
- 异写形式:也可写作“拔本塞源”,两者含义相同。
二、释义
-
核心含义
- 背弃根本:比喻舍弃事物的根基或本质,带有贬义色彩。例如《左传》中“裂冠毁冕,拔本塞原”即表达对根本的破坏。
- 铲除根源:指从源头消除问题,多用于负面事物。如《汉典》解释为“防患除害要从根本消除”。
-
引申意义
- 可指对叛逆、忘本行为的批判,或强调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三、出处与典故
- 最早出处:出自《左传·昭公九年》,原文为“拔本塞原,专弃谋主”,以“拔树根、堵水源”比喻破坏根本。
- 历史演变:晋代《慕容垂载记》等文献沿用此典,逐渐固定为成语。
四、用法与结构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
- 感情色彩:中性或贬义,具体语境决定。例如:“这种行为无异于拔本塞原”含批判性。
五、例句参考
- 古文例:
“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左传》)
- 现代例:
“解决环境污染,需拔本塞源,而非表面治理。”(引申用法)
该成语兼具“破坏根本”与“根除问题”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其历史渊源深厚,现代多用于强调彻底解决问题的态度或批判忘本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二
拔本塞原这个词的意思以及拆分部首和笔画:
拔本塞原(bá běn sāi yuán)意为从根源上阻止或阻挠事情的进行。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拔(bá)表示拔出或抽离,本(běn)表示根本或基础,塞(sāi)表示阻塞或堵塞;共有9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拔本塞原》这个词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项羽和刘邦争霸的故事,其中提到项羽对刘邦说:“努力争取胜利,不给刘邦拔本塞原的机会。”由此,该词逐渐流传开来,并被用于表示阻止事情发展的含义。在繁体字中,拔本塞原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拔本塞原的写法也是类似的。当时的写法更加简洁,但字形基本保持不变。这体现了汉字书写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例句:
1. 这个政策的实施真的拔本塞原,让社会稳定和谐。
2. 这个课题需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拔本塞原地解决问题。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组词:根本原因、根源、拒之门外
近义词:阻止、阻挠、抗拒
反义词:顺利推进、顺畅进行、畅通无阻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