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湘累 ”。1.指 屈原 。 元 张鸣善 《脱布衫过小梁州》曲:“悼后世追前辈,对五月五日,歌楚些弔 湘纍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沉江》:“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 湘纍 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 屈原 是赴 湘水 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称之为 湘累 。”
2.借指因罪被贬黜的人。 宋 苏轼 《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玉堂给札气如云,初起 湘纍 后佩银。” 王十朋 集注:“ 舜民 字 芸叟 , 元丰 辛酉为 环庆 帅属,明年责监 郴州 酒税。 郴 属 湖湘 ,故以 湘纍 称之也。”
“湘纍”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本义与起源
“湘”指湘江,“纍”通“累”,意为被绳索牵连的冤死者。该词最初特指屈原,因其投湘江自尽,故称“湘纍”。汉代扬雄的文献中已有此用法,成为屈原的代称。
2. 引申含义
在宋代文学中,“湘纍”被扩展为对因罪遭贬官员的婉称。例如苏轼在《次韵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中以“湘纍”指好友张舜民被贬至郴州(属湖湘地区)一事,暗含对其遭遇的同情。
3. 文化意蕴
该词融合了地理(湘江)、历史人物(屈原)与政治际遇(贬谪)三重意象,常用于诗词中表达对忠臣遭难或文人失意的感慨,具有悲情色彩。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屈原典故或宋代贬谪文化,可查阅《楚辞》相关注释及宋代文人的贬谪诗作。
《湘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处于湘江两岸的地方,特指湘潭地区。
《湘纍》的拆分部首是「水」,拆分笔画为11画。
《湘纍》一词是古代文人创作的地名联成词,用以形容湖南省湘潭地区所在的湘江两岸的地方。
《湘纍》的繁体字写法为「湘纍」。
古时候「湘纍」并未以统一的标准写法出现,可能会有一些变种形式,但整体上仍然保持「湘纍」的意思。
1. 水清如镜、山峦叠嶂,这是湘纍的风景。
2. 我的家乡位于湘纍,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1. 湘潭:指湘江南岸一个位于湘潭市的城市。
2. 湘江:指湖南省的一条大河,是湖南的母亲河。
3. 两岸:指河流两旁的地方。
湘中、湘南
其他地区的地名,如江苏、浙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