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
“象寄译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本义
源自《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其中,“象”“寄”“狄鞮”“译”分别代表古代对南、东、西、北四方翻译人员的称呼,后合称“象寄译鞮”泛指翻译。
历史应用
该词在近代文献中常被使用,例如清末“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时,称其学员“足任象寄译鞮之职”,指他们能胜任外交翻译工作。
若需研究该词,建议以《礼记》及《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准,重点关注其作为“翻译”的本义及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象寄译鞮》(xiàng jì yì dī)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或物相互倾诉、相互沟通。
《象寄译鞮》由4个字组成,它们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
《象寄译鞮》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鞮鞮》一文,作者为杨善深。文章中写道:“内中实共同的要旨,即是黄昏倾盆的雷民族,幂尽忧了又兴忧的实民族,害了又倖惺的昆雷。
《象寄译鞮》的繁体写法是《象寘译鞮》。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象寄译鞮》的古代汉字写法是: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们情同手足,常常相互倾诉,彼此间就像《象寄译鞮》一样。
与《象寄译鞮》相关的组词有:
与《象寄译鞮》近义的词语包括:
与《象寄译鞮》反义的词语包括:
壁柜冰瀑不宁奈材大难用朝升暮合吵嘴屮蹻侈满重建垂没箠损翠锦黛娇钓碣东瞧西望剁肉遏刘耳鬓厮磨贩夫皂隶防检方位角非特非唯風流事過粉面朱唇鼓辞果不其然憨呆候迎化肥获厕荆桃金苏疾俏九畴局部军权康成铿金霏玉犂槅力征鸾门麪蠒冥会目连救母内荣胖大海譬语情敬器物群众团体茹恨市德霜降梭鱼蛙蟆胜负网漏吞舟晚果温恂五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