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
“象寄译鞮”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极具文化内涵的成语,主要用于指代翻译工作或翻译人员。其释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阐述:
象寄
“象”指“象征”、“表象”,引申为语言符号;“寄”意为“寄托”、“传达”。合指通过语言符号来传达意思,即语言的翻译过程。此概念源于古代对语言沟通本质的理解,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表象意义寄托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
来源参考:《礼记·王制》记载周代官职“象胥”,即通译四方语言的官员。
译鞮
“译”即翻译;“鞮”(dī)原指皮革制成的鞋子,引申为“行走于不同地域之间”。此处象征翻译者跨越语言疆界,沟通异域文化。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释“鞮”为“革履”,后引申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
“象寄译鞮”整体指通过翻译传达异域语言与文化,强调翻译行为的桥梁作用。其核心含义包括:
《周礼·秋官》载“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传谕言辞”,即古代翻译官的职责写照。
该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对翻译的认知:
官方职能的体现
周代设“象胥”一职专司翻译,可见其重要性。如《礼记·王制》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其中“象”“寄”“译”“鞮”均为翻译官职名,后合并为“象寄译鞮”统称翻译。
来源参考:《礼记正义》(汉郑玄注)
跨文明交流的象征
成语暗含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促进文明互鉴的纽带。如唐代贾公彦在《周礼义疏》中强调:“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象寄译鞮”虽为古语,但其精神至今适用:
结论:该成语是中国翻译史的文化化石,生动诠释了翻译作为文明沟通枢纽的永恒价值。
“象寄译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本义
源自《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其中,“象”“寄”“狄鞮”“译”分别代表古代对南、东、西、北四方翻译人员的称呼,后合称“象寄译鞮”泛指翻译。
历史应用
该词在近代文献中常被使用,例如清末“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时,称其学员“足任象寄译鞮之职”,指他们能胜任外交翻译工作。
若需研究该词,建议以《礼记》及《汉语大词典》的释义为准,重点关注其作为“翻译”的本义及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鞍铠鼇头独占蹩扭毕身避远裨正不上不下补助苍海槎程蠢若木鸡村庐挡路店面碟子弟门抵忤多样化鄂君舟浮露稾人官常国讳国主酣荡花纲回赠溷秽节变诘诛迹人僦田莲岳立规矩緑蕚梅吕梁慢炮墨封末梢神经墓穴暮夜无知庞言千岩万壑琼琚权知曲尺缺一不可趣剧神螭神筹圣裁深省失落缇幔体温计王弓无所不通吴体謏说西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