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芳香。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香芳是汉语中表示芳香气息的复合词,由“香”与“芳”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将“香”定义为“气味好闻”,而“芳”则指“花草的香气”(《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两者叠加后,“香芳”特指植物或香料散发的浓郁芬芳气味,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例如《楚辞·九歌》中“芳菲菲兮袭予”一句,即以“芳”代指香草的气息(中华书局《楚辞补注》)。
从词源演变看,“香”在甲骨文中形似禾谷盛于器皿,本义与谷物香气相关,后引申为一切美好气味;“芳”则从“艸”(草)部,专指草木之香(《说文解字注》)。二者组合后,“香芳”多用于描绘自然花草或熏香制品的馥郁特质,如唐代李商隐诗句“瑶瑟凝尘清怨绝,香芳满地月华高”中,便以“香芳”渲染静谧雅致的环境氛围(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商隐诗歌集解》)。
该词的同义词包括“芬芳”“馨香”等,但语义侧重略有差异。《汉语大词典》指出,“芬芳”强调气味清新,“馨香”多指祭祀用香,而“香芳”更突出香气浓郁持久的特质(《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现代汉语中,“香芳”常见于诗歌、散文等文体,口语使用频率较低,属于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汇。
“香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香气浓郁、芬芳宜人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香气扑鼻、芳香馥郁,强调气味的美好与浓郁,常用于描述花草的香味。例如:“庭院中百花盛开,香芳四溢。”
使用场景
文学典故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嵇康的《养生论》:“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此处以“香芳”隐喻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危害。
同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芳香”“芬芳”等,反义词为“腐臭”“腥臊”。
“香芳”是一个偏文学化的词汇,既可直指自然香气,也可通过比喻表达抽象意境。需注意,其现代日常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见于古典文献或诗歌创作中。
饱经风雨表闻不序长灵抄近查询赤炎从祖祖父村学堂澹雅登迈都凡斗合戹祸梵本放绁发意風癱宓妃干巴官舫河汉无极鸿灾后验讲坐叫局寇攘兰烬灵心慧齿慄斯緑线面榇面皰縻军偏爱敲冰求火清软穷沮攘袵入式三寸之舌舍离声响神浆耍花腔顺时而动属膺私恩松姿柳态宿业陶正蝭母绾毂婉淑握风捕影五壶浮漏仙婢鲜光线性代数溪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