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德的意思、樂德的詳細解釋
樂德的解釋
指古代音樂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種品德。《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鄭玄 注:“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唐 皮日休 《九夏歌九篇》之四:“麟之儀儀,不縶不維。樂德而至,如賓之嬉。鳳之愉愉,不篝不笯。樂德而至,如賓之娛。”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樂語孤傳為詩。詩抑不足以盡樂德之形容,又旁出而為經義。”
詞語分解
- 樂的解釋 樂 (樂) è 歡喜,快活:快樂。樂境。樂融融。樂不可支。其樂無窮。樂觀(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樂天(安于自己的處境而沒有任何憂慮)。 使人快樂的事情:取樂。逗樂。 對某事甘心情願:樂此不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專業解析
樂德的釋義
“樂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面和古代典籍記載兩方面理解:
-
字面構成與基本義:
- 樂 (yuè): 本義指音樂,引申為和諧、愉悅。
- 德 (dé): 本義指道德、品行、修養。
- 結合義: “樂德”字面上可理解為“音樂的品德”或“蘊含于音樂(或由音樂所體現)的道德”。它強調音樂并非單純的娛樂,而是承載着道德教化功能。
-
古代典籍中的專指義(核心含義):
- 在儒家經典《周禮》中,“樂德”是一個專門的術語,特指音樂教育(樂教)所要培養的六種德行之一。
- 出處: 《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這是“樂德”最權威、最經典的出處。
- 具體内涵: 這裡的“樂德”并非指音樂本身的品德,而是指通過音樂教育(樂教)所要達到的德育目标,即培養國子(貴族子弟)具備“中、和、祗、庸、孝、友”這六種美德。
- 中: 指内心正直、不偏不倚。
- 和: 指性情平和、與人和諧。
- 祗: 指恭敬、莊重。
- 庸: 指有常、守規矩。
- 孝: 指孝順父母。
- 友: 指友愛兄弟(或泛指友愛他人)。
- 引申與關聯: “樂德”體現了儒家“禮樂教化”的核心思想,認為音樂(雅樂)具有陶冶性情、涵養道德、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音樂的風格(如中正和平)被認為與人的德行修養密切相關。因此,“樂德”也常被理解為音樂所應具備的中正和平的道德屬性,或者通過音樂修養所體現出的個人品德。
“樂德”一詞,源于《周禮》,其核心含義是指古代樂教(音樂教育)所緻力于培養的六種具體德行(中、和、祗、庸、孝、友)。它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音樂與道德修養、社會教化緊密相連的理念,強調音樂不僅是藝術,更是塑造人格、維護倫理秩序的重要工具。廣義上,它也可指音樂本身應具有的中正平道德屬性,或指個人通過音樂修養所展現出的品德。
網絡擴展解釋
“樂德”一詞的含義主要源于古代音樂教育中的倫理觀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音樂教育倡導的六種品德,即中、和、祗、庸、孝、友。這六德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鄭玄注解為:
- 中:忠信;
- 和:剛柔調和;
- 祗:恭敬;
- 庸:行為有常;
- 孝:善事父母;
- 友:善待兄弟。
二、詞義延伸
由“樂”(愉悅)與“德”(道德)組合而成,引申為在遵循道德規範時獲得内心的快樂與滿足。例如描述行善後産生的精神愉悅感。
三、應用場景
- 古籍語境:如唐代皮日休《九夏歌》用“樂德”形容禮儀中的和諧品德。
- 現代造句:常見于祝福語或文學表達,如“喜遷新居全家樂,德昭鄰壑福氣多”。
四、參考資料
可通過《周禮》原文或漢典網()查閱更詳盡的古典釋義,查字典()等平台提供現代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慘廪成群結夥春筍純正無邪聰黠低賤斷絶地斷限範丹反應式楓脂富貴壽考感怆葛子工役怪樣詭勝嚎呼黑出律何幸諱蔽回鹘豆架肩接踵簡忽記别錦川井畝駿整揩铿肯闆老院公連用撩逗厘理陵誇鸾鷄馬刍馬角馬薪蒿梅花屋主名刹凝睇彭籛魄莫清楚親樂羣昏曲意迎合生熟湯松紋瑣蟲踏損天兵忝然擿伏微茫匣兒香蒿小婦人骁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