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音樂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種品德。《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鄭玄 注:“中,猶忠也;和,剛柔適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 唐 皮日休 《九夏歌九篇》之四:“麟之儀儀,不縶不維。樂德而至,如賓之嬉。鳳之愉愉,不篝不笯。樂德而至,如賓之娛。”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二:“樂語孤傳為詩。詩抑不足以盡樂德之形容,又旁出而為經義。”
“樂德”一詞的含義主要源于古代音樂教育中的倫理觀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古代音樂教育倡導的六種品德,即中、和、祗、庸、孝、友。這六德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鄭玄注解為:
由“樂”(愉悅)與“德”(道德)組合而成,引申為在遵循道德規範時獲得内心的快樂與滿足。例如描述行善後産生的精神愉悅感。
可通過《周禮》原文或漢典網()查閱更詳盡的古典釋義,查字典()等平台提供現代用例。
樂德(lè dé)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也可以拆分成兩個獨立的詞彙:樂和德。
樂的拆分部首是"丿",它共由7個筆畫構成。德的拆分部首是"彳",它共由3個筆畫構成。
樂德作為詞語的來源,最早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它的意思是指一個人在行為中廉潔奉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态度。
樂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沿用了簡體字,沒有特殊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結構有所不同。但是樂德這個詞的基本含義和現代相同,隻是在書寫形式上存在差異。
1. 他一直秉持樂德的原則,從不接受賄賂。
2. 這位領導一直以身作則,以樂德的品質影響着身邊的同事。
3. 我們應該向那些具有樂德精神的人學習,努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樂意、樂觀、樂行、樂誨、德高望重、德行、道德、品德
仁德、善德、貞德
敗德、惡德、不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