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胡蘆提 ”。亦作“ 胡盧蹄 ”。糊裡糊塗;馬裡馬虎。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辨誤三》:“ 張右史 《明道雜志》雲:‘ 錢内翰 穆父 知 開封 府,斷一大事。或語之曰:可謂霹靂手。 錢 答曰:僅免胡盧提。蓋俗語也。’然餘見 王樂道 記輕薄者,改 張鄧公 《罷政詩》雲:‘……如今我得休官去,一任夫君鶻露蹄。’乃作鶻露蹄,何邪?更俟識者。” 元 無名氏 《水仙子·冬》曲:“隨時達變變峥嶸,混俗和光有甚争。隻不如胡盧蹄每日相逐趁,到能夠喫肥羊飲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水浒傳》第二六回:“待要胡盧提入了棺殮了。” 清 洪昇 《長生殿·權哄》:“胡盧提掩敗将功冒,怪浮雲蔽遮天表。”
“胡盧提”是一個源自宋元時期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核心詞義
指“糊裡糊塗、含混不清”或“馬虎敷衍”的狀态,常用來形容處理事情不認真、不徹底。例如《水浒傳》第二十六回中,武大郎被害後,衆人因畏懼西門慶權勢,選擇“胡盧提”草草入殓,體現敷衍了事的含義。
語音與變體
拼音為hú lú tí,注音為ㄏㄨˊ ㄌㄨˊ ㄊㄧˊ。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胡蘆提”“胡盧蹄”,均為同義異形詞。
該詞屬于古代白話俗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宋元文學或方言演變時具有參考價值。其近義詞“葫蘆提”在部分方言中仍有留存。
“胡盧提”生動展現了古人通過口語表達模糊、隨意狀态的語言智慧,兼具曆史語言學研究與文學賞析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能改齋漫錄》《明道雜志》等宋代文獻。
《胡盧提》是一個用來形容人或事物愚蠢、愚笨的詞語,通常用在口語中,意為“傻瓜”、“笨蛋”。
《胡盧提》的拆分部首是“月”和“頭”,它由6個筆畫組成。
《胡盧提》一詞起源于民間,在古代和現代口語中廣泛使用。
《胡盧提》的繁體字是「胡盧題」。
古時候,《胡盧提》可以使用不同的漢字寫法。例如:「胡顐提」、「胡盧題」等。
1. 他做出的決定真是太胡盧提了。
2. 别聽他的胡盧提,他根本不懂這個問題。
3. 這部電影真是胡盧提到了極點,完全沒有邏輯。
胡盧提狀、胡盧提招、胡盧提樣、胡盧提言、胡盧提話等。
呆瓜、蠢笨、木讷、傻瓜。
聰明、智慧、聰慧、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