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名。又名望夫歌。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九:“《望夫歌》者,即羅嗊之曲也。 採春 所唱一百二十首,皆當代才子所作,五、六、七言,皆可和者。”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卷十三:“ 羅嗊 ,古樓名, 陳後主 所建。 元稹 廉問 浙 東,有妓女 劉采春 ,自 淮 甸而來,能唱此曲,閨婦行人,聞者莫不漣泣。”
“羅嗊曲”是古代詞曲名,又稱“望夫歌”,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羅嗊曲”是融合曆史傳說與民間藝術的文化符號,既承載了特定時代的女性情感,也反映了唐代音樂文學的發展面貌。如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雲溪友議》《唐音癸籤》等古籍。
《羅嗊曲》是一種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通常用于表演和娛樂。它以其獨特的表演方式和悠揚的曲調而聞名,常常能夠引起聽衆的共鳴和情感的共鳴。
《羅嗊曲》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它們分别是“羅”,“嗊”,“曲”。其中,漢字“羅”的部首是“網”,由10個筆畫組成;漢字“嗊”的部首是“口”,由13個筆畫組成;漢字“曲”的部首是“曰”,由6個筆畫組成。
《羅嗊曲》起源于中國古代,據傳最早産生于戰國時期。它是由一些民間藝人或藝術家創作和演唱的,他們通過自身的藝術才能和口傳相傳的方式,将這種音樂形式延續了下來。
《羅嗊曲》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羅嘣曲」。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在有所不同。以《羅嗊曲》中的一個字為例,漢字“嗊”在古代的寫法為「吽」。
1. 民間藝人用悠揚的《羅嗊曲》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思念。
2. 在這個音樂會上,他們演奏了一首經典的《羅嗊曲》,讓觀衆陶醉其中。
羅曲、嗊音、曲調
羅曲、嗊音、融曲
别曲、靜音、閉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