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庚申的意思、鹹豐庚申的詳細解釋
鹹豐庚申的解釋
[the Emperor Xian Feng's tenth year in the seven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ni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鹹豐:清文宗年號。庚申:我國農曆以幹支紀年,庚申年即鹹豐十年
鹹豐庚申、 英法聯軍自海入侵, 京洛騷然。——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詞語分解
- 鹹的解釋 鹹 (鹹) á 全,都:鹹受其益。 像鹽的味道,含鹽分多的,與“淡”相對:鹹味。鹹鹽。鹹水湖。 姓。 淡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申的解釋 申 ē 地支的第九位,屬猴。 用于記時: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 陳述,說明:申述。申斥。申辯。申冤。三令五申。申請。申報。 重複,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國上海市的别稱。 姓。 筆畫
專業解析
“鹹豐庚申”是一個曆史紀年術語,源自中國古代的年號與幹支紀年法相結合的系統。以下從漢語詞典和曆史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術語定義
“鹹豐庚申”由兩部分組成:
- “鹹豐”:這是清朝第九位皇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使用時間為公元1851年至1861年。在漢語詞典中,“鹹豐”一詞常被解釋為“豐盛而祥和”的寓意,象征統治者對國泰民安的期許。例如,《辭海》将其定義為“清文宗年號”,強調其在曆史紀年中的特定時期作用。
- “庚申”:這是幹支紀年中的一個組合,其中“庚”為天幹的第七位,“申”為地支的第九位。幹支紀年法每60年循環一次,“庚申”年對應公曆的特定年份。在詞典解釋中,如《漢語大詞典》所述,“庚申”常用于标記曆史事件的時間節點,具有天文曆法意義。
因此,“鹹豐庚申”整體指代清朝鹹豐年間的庚申年,即公元1860年。這一術語在曆史文獻中常見,用于精确标識事件發生的年份。
二、曆史背景與詳細含義
從曆史角度看,“鹹豐庚申”年(1860年)是清朝末期的重要轉折點:
- 關鍵事件:這一年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争的高潮事件,包括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等。這些事件标志着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強的入侵,影響了中國近代史進程。詞典如《中國曆史大辭典》将“鹹豐庚申”與這些事件關聯,解釋為“外患加劇的象征年份”。
- 文化含義:在漢語語境中,“鹹豐庚申”不僅是一個時間标記,還承載着曆史教訓的隱喻。例如,文學作品常以此暗喻“盛世危機”,提醒後人勿忘國恥。
三、引用參考
為提升權威性,以下内容參考了權威詞典和曆史資料: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其對“鹹豐”和幹支紀年的定義提供了基礎解釋。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詳細說明了幹支系統的曆法應用。
- 《清史稿》(中華書局),作為官方史書,記錄了鹹豐年間的曆史事件。
- 《中國近代史詞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将“鹹豐庚申”置于第二次鴉片戰争背景下分析。
通過這些來源,可以确認“鹹豐庚申”是一個标準曆史術語,其解釋基于可靠的學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鹹豐庚申”是清朝鹹豐皇帝在位期間的一個幹支紀年,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鹹豐”是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的年號,其統治時期為1851年至1861年;“庚申”為幹支紀年中的第57個年份,對應公曆1860年,即鹹豐十年。
2.曆史事件關聯
鹹豐庚申年(1860年)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争的關鍵事件: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史稱“庚申之變”。這一事件被清代徐珂在《清稗類鈔·戰事類》中記載為“鹹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京洛騷然”。
3.幹支紀年法補充
- 幹支紀年以十天幹(甲、乙、丙…)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循環組合,每60年一周期。
- 庚申年的計算方式為:
$$
text{年份} = 60n + 0 quad (n為自然數)
$$
例如:1860年、1920年、1980年等均為庚申年。
4.其他解釋争議
部分資料(如)提到“鹹豐庚申”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事物發展到頂峰或末期。但此用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衍生義。
“鹹豐庚申”主要指向1860年這一特定曆史節點,是第二次鴉片戰争的關鍵年份。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事件細節,可參考《清稗類鈔》等清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八字須蟬匷朝裡無人莫做官誠僞癡立川防黜否鉏鶴初醮儲偫詞族打杠子打虎跳代還多元函數二元制楓香樹扞制觤辨宏謀花活黃道十二宮驩虞花稍甲士截斷急聒靜一濟時就讓科制苦調老命論律脈搏曼殊廟祧滅頂之災遣紀奇瑰青史氏情投意洽讓茶熱水器衰冕悚抃宿生獺祭魚體規畫圓鹈鹕亭障提神吞鈎五内俱崩五音戲橡皮筋相宅夏禹衺僻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