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庚申的意思、咸丰庚申的详细解释
咸丰庚申的解释
[the Emperor Xian Feng's tenth year in the seven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and the ninth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咸丰:清文宗年号。庚申: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庚申年即咸丰十年
咸丰庚申、 英法联军自海入侵, 京洛骚然。——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词语分解
- 咸的解释 咸 (鹹) á 全,都:咸受其益。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咸味。咸盐。咸水湖。 姓。 淡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 申的解释 申 ē 地支的第九位,属猴。 用于记时: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陈述,说明:申述。申斥。申辩。申冤。三令五申。申请。申报。 重复,一再:“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中国上海市的别称。 姓。 笔画
专业解析
“咸丰庚申”是一个历史纪年术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年号与干支纪年法相结合的系统。以下从汉语词典和历史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术语定义
“咸丰庚申”由两部分组成:
- “咸丰”:这是清朝第九位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1851年至1861年。在汉语词典中,“咸丰”一词常被解释为“丰盛而祥和”的寓意,象征统治者对国泰民安的期许。例如,《辞海》将其定义为“清文宗年号”,强调其在历史纪年中的特定时期作用。
- “庚申”:这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其中“庚”为天干的第七位,“申”为地支的第九位。干支纪年法每60年循环一次,“庚申”年对应公历的特定年份。在词典解释中,如《汉语大词典》所述,“庚申”常用于标记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具有天文历法意义。
因此,“咸丰庚申”整体指代清朝咸丰年间的庚申年,即公元1860年。这一术语在历史文献中常见,用于精确标识事件发生的年份。
二、历史背景与详细含义
从历史角度看,“咸丰庚申”年(1860年)是清朝末期的重要转折点:
- 关键事件:这一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高潮事件,包括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等。这些事件标志着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进程。词典如《中国历史大辞典》将“咸丰庚申”与这些事件关联,解释为“外患加剧的象征年份”。
- 文化含义:在汉语语境中,“咸丰庚申”不仅是一个时间标记,还承载着历史教训的隐喻。例如,文学作品常以此暗喻“盛世危机”,提醒后人勿忘国耻。
三、引用参考
为提升权威性,以下内容参考了权威词典和历史资料: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其对“咸丰”和干支纪年的定义提供了基础解释。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详细说明了干支系统的历法应用。
- 《清史稿》(中华书局),作为官方史书,记录了咸丰年间的历史事件。
- 《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咸丰庚申”置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下分析。
通过这些来源,可以确认“咸丰庚申”是一个标准历史术语,其解释基于可靠的学术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咸丰庚申”是清朝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的一个干支纪年,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咸丰”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的年号,其统治时期为1851年至1861年;“庚申”为干支纪年中的第57个年份,对应公历1860年,即咸丰十年。
2.历史事件关联
咸丰庚申年(1860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事件: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史称“庚申之变”。这一事件被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记载为“咸丰庚申,英法联军自海入侵,京洛骚然”。
3.干支纪年法补充
- 干支纪年以十天干(甲、乙、丙…)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循环组合,每60年一周期。
- 庚申年的计算方式为:
$$
text{年份} = 60n + 0 quad (n为自然数)
$$
例如:1860年、1920年、1980年等均为庚申年。
4.其他解释争议
部分资料(如)提到“咸丰庚申”被引申为成语,形容事物发展到顶峰或末期。但此用法在权威历史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现代衍生义。
“咸丰庚申”主要指向1860年这一特定历史节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年份。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事件细节,可参考《清稗类钞》等清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傍絶北贝侧武剗旧谋新刬袜伧父成交传柄移藉鹑兔楚腰纤细蹈雅梵行废格非乃复苏哥本哈根光地恍惘货架豁拉拉简籍劫帅机锋即令旌竿镜台九官慨慨袴岔浪费溜马伦质露宿风餐嫚令鸣笛谋差脑盖子女鸟千斤担七大家清放请战琼羞缺吃短穿山驿剩墨圣寿生张熟魏食客衰絶庶长肆暴速斗通移抟囷网咖文蜃下街险薄相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