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劇種。流行于 山東 濟南 、 淄博 一帶,由秧歌、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最初由五個人演出,故名“五人戲”,後稱“五音戲”。
五音戲是山東省的地方傳統戲劇,主要流行于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這一劇種:
五音戲源于清康熙年間(約17世紀末),由章丘、曆城一帶的民間秧歌、花鼓及“肘鼓子調”演變而來。其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早期因五人組班演出得名“五人戲”,後因當地方言中“人”與“音”發音相近,演變為“五音戲”。值得注意的是,該名稱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的“五音”(宮、商、角、徵、羽)無直接關聯。
現主要傳承于淄博市五音戲劇院,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經典劇目包括《王小二趕腳》《拐磨子》等,近年推出《雲翠仙》等新編戲。
提示:若需完整曆史文獻或演出信息,可查閱淄博市五音戲劇院官網(、6、7來源)。
《五音戲》是指古代戲曲表演中用五種不同的聲音演唱的一種戲劇形式。它源自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通常包括戲曲演唱、音樂演奏、角色扮演和舞蹈等元素。
根據《康熙字典》,《五音戲》的部首是「言」,拆分為「《》」和「戲」兩個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五音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在古代,人們将音樂演唱、舞蹈、表演等元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五音戲這種戲劇形式。
繁體字「五音戲」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隻是在形狀上稍有差别。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五音戲」可以寫作「五音戲」。古代漢字的字形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1. 晚上我們一起去看一場精彩的五音戲。
2. 她扮演了五音戲中的主角,表演得非常出色。
1. 戲曲
2. 演唱
3. 音樂
4. 舞蹈
5. 角色扮演
1. 樂劇
2. 歌舞劇
3. 戲劇
1. 靜态表演
2. 無聲劇
3. 默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