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旂旄”。注犛牛尾于杆首的旌旗,軍将所建。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舊唐書·田弘正傳》:“天慈遽臨,免書罪累,朝章薦及,仍委旂旄,錫封壤於全藩,列班榮於八座。” 宋 曾鞏 《飲歸亭記》:“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旗旄”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旗旄(拼音:qí máo)指古代軍中将帥所用的旌旗,其特點是在旗杆頂部裝飾牦牛尾,作為指揮軍隊的标識。這種旗幟不僅是戰場上的信號工具,更象征着統帥的權威和地位。
需注意“旗”在清代引申為“八旗制度”的含義(如旗人、旗袍),但此義項與“旗旄”無關。
旗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旗幟或旗杆。
旗旄的部首是⺍(丿)和方,總共有9畫。
旗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在軍事和官方場合中使用旗幟作為标記或象征已有很長的曆史。
旗旄的繁體字是旗旄,拆解部首和筆畫數目保持不變,僅字形有所差異。
古時候,旗旄在字形上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旗旄的字形為“⺍方”,總共有7畫。
1. 他手持紅色旗旄,威風凜凜地走在隊伍的前面。
2. 高高挂起的國旗旄,象征着我們的獨立和自由。
組詞:旗手、旄頭、旄倌、旄旗。
近義詞:旗幟、旌旗、軍旗。
反義詞:無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