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imultaneous]∶發出聲音的時間相同
(2) [same sound]∶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同聲相應
(3) [(speak)at the same time]∶衆口一辭;隨聲附合
台下同聲叫起好來
(4) [same tone]∶言語腔調相同
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淨、丑同聲。——清· 李漁《閑情偶寄》
(1).聲音相同。比喻志趣相同或志趣相同者。 漢 賈誼 《新書·胎教》:“故同聲則處異而相應,意合則未見而相親。” 晉 陸機 《駕言出北阙》詩:“良會罄美6*服,對酒宴同聲。” 唐 李白 《贈僧崖公》詩:“江濆遇同聲,道 崖 乃僧英。” 金 元好問 《自菊潭丹水還寄崧前故人》詩:“黃金鍊出相思句,寄與同聲别後看。”參見“ 同聲相應 ”。
(2).謂衆口一辭;隨聲附和。 漢 揚雄 《解嘲》:“是以欲談者卷舌而同聲,欲步者拟足而投跡。”《東周列國志》第六二回:“諸大夫同聲應曰:宜逐之。” 歐陽山 《柳暗花明》八一:“大家一聽,又雄壯,又有勁,又明白,又合心意,都同聲叫起好來。”
(3).指無實學而人雲亦雲者。《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今日且説箇賣卦先生去 兗州府 奉符縣 前,開箇蔔肆,用金紙糊着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箇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
(4).指言語腔調相同。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無論生為衣冠、仕宦,旦為小姐、夫人,出言吐詞當有隽雅舂容之度;即使生為僕從,旦作梅香,亦須擇言而發,不與浄、丑同聲。”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同聲漢語 快速查詢。
“同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
聲音同時發出
指多個對象在同一時間發出聲音,強調時間上的同步性。例如:“台下觀衆同聲喝彩”。
聲音相同
本義指物理上的音色或音調一緻,引申為志趣相投。如《周易》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即比喻志同道合者相互吸引。
衆口一詞或隨聲附和
指多人意見一緻或盲目附和。例如:
無實學而人雲亦雲
含貶義,指缺乏獨立見解、盲目跟隨他人觀點。如《警世通言》中“斬天下無學同聲”即批判此類現象。
若需更詳細古文例證或現代用法分析,可參考漢典()及文學作品中的具體案例。
《同聲》是一個成語,意為大家的聲音一緻,指意見一緻、行動統一。
《同聲》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口”和“聲”兩個部首,共有6個筆畫。
《同聲》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其中有“諸将聽其計謀,欲皆從同聲赴烏江”一句,意為衆将聽從他的計謀,準備一起前往烏江。
《同聲》的繁體寫法為「同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同聲常用于借音字,表示不同的字音相同。
1. 我們在會議上達成了同聲的決定。
2. 經過讨論,大家對這個提議感到同聲。
1. 同聲相應:意思為聲音相應或回應同樣的聲音。
2. 同心協力:意思為大家心思一緻,共同努力。
3. 同氣連枝:意思為志趣相投,互相支持。
1. 一緻:意思為意見或行動相同。
2. 同調:意思為聲音的音調相同。
1. 異聲:意思為聲音不同、意見不一緻。
2. 分心:意思為注意力分散,不集中在一件事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