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妣的意思、先妣的详细解释
先妣的解释
(1) [deceased mother] 先祖之母;亡母
先妣尝一至。——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
先妣抚之。
详细解释
(1).亡母。《荀子·大略》:“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唐 韩愈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王公墓志铭》:“公先妣, 渤海 李氏 ,赠 渤海郡 太君。”参见“ 先考 ”。
(2).先祖之母。《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 郑玄 注:“先妣, 姜嫄 也。是 周 之先母也。”
词语分解
- 先的解释 先 ā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先前。先期。原先。先驱。先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先觉(?)。先见之明。先发制人。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
- 妣的解释 妣 ǐ 原指母亲,后称已经死去的母亲:先妣。如丧考妣。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先妣”是汉语书面语中对已故母亲的尊称,其词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先”表示已故、亡去,“妣”本义为母亲。《汉语大词典》释为“亡母”,《古代汉语词典》注“妣”与“考”(亡父)对称,特指母亲。这一称谓源于周代礼制,《礼记·曲礼下》记载:“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可见其历史渊源深厚。
二、语用特征
- 文体限制:多用于碑文、祭文、族谱等正式文书,如归有光《先妣事略》即以“先妣”开篇追忆母亲
- 词序固定:不可倒置为“妣先”,区别于口语中“先母”“先慈”等同义表达
- 文化内涵:承载传统孝道观念,《尔雅·释亲》将“妣”纳入亲属称谓系统,反映古代宗法制度中对母系身份的尊重。
三、现代使用
当代主要应用于三大场景:①学术论著引述古籍时 ②传统文书撰写 ③姓氏文化研究领域,如《中华姓氏大辞典》在考据氏族源流时仍沿用此称。需注意现代公文已普遍改用“先母”等白话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先妣”是汉语中对已故母亲的尊称,常见于古代文献和传统礼仪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核心定义:指亡母或先祖之母,带有怀念与哀悼之情。
- 词源解析:
- “妣”原指母亲,后专指亡母(《礼记·曲礼》:“死曰妣”)。
- “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体现敬意与追思。
二、用法与语境
- 传统文献中的用例:
- 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妣尝一至”“先妣抚之”。
- 《荀子·大略》提到“隆率以敬先妣之嗣”,强调对母亲的敬重。
- 与“先考”对应:
- “先考”指亡父,“先妣”指亡母,二者并称体现孝道文化。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祭文、碑铭、悼词等庄重场合,如韩愈《王公墓志铭》中称“先妣渤海李氏”。
三、文化背景
- 孝道传统:中华文化重视尊亲,“先妣”一词承载对母亲的追思与伦理认同。
- 礼仪规范:需符合“上无长辈、下有子孙”的条件方可称“显妣”,否则用“先妣”。
四、扩展说明
- 古籍注疏:《周礼》中“先妣”亦指周人始祖后稷之母姜嫄。
- 字形演变:“妣”古字形似两人并立,后引申为女性尊长(《尔雅·释亲》)。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项脊轩志》全文),可参考权威古籍或学术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板榜班荆道旧背乡离井表侄补败不打不相识涔云长城禅锡叉嘴驰情打动当身黮黤顿筑多快好省二尊放懈粉定甘拜下风閤分龟旐蛊狱浩闹浩漾和答环刀回颷将李代桃僭诈脊令酒宴浚浦狂颷圹志亏退轹籍溜乾二净覼缕勉强秘着女表谦裕敲点青台弃农经商七一取信于民瑞令三维空间首秋嗣虐天门拖钩外奸罔冒魏强五校小婿燮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