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下馬碑 ”。舊時宮殿及孔廟前,東西各立一碑,文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雲雲,俗稱“下馬牌”。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孔廟》:“ 金章宗 明昌 二年詔,孔廟前置下馬牌。” 清 俞樾 有《茶香室四鈔·孔廟下馬碑》。
下馬牌是中國古代一種具有禮儀功能的石碑,常見于宮殿、孔廟等重要場所前,主要作用為提醒官員和民衆在此處需下馬、落轎以示尊重。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下馬牌又稱“下馬碑”,通常由東西兩座石碑組成,碑文刻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駐轎下馬”等字樣,要求所有經過此處的行人必須下馬或停止轎辇。
曆史背景與功能
文化意義
作為古代等級制度的象征,下馬牌體現了封建社會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治理理念,同時也成為研究古代建築規制和禮儀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
注意事項
需注意與“馬牌”區分:馬牌是官員出行時支用驿站車馬的憑證(見),功能與下馬牌完全不同,避免混淆。
注:部分網頁提到“下馬牌”作為成語指“地位或能力下降”,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建議以實際曆史用途為準。
下馬牌,是指明确責令某人下馬的牌子。下馬牌可追溯到古代官員使用馬車時的一種工具,它是一塊用木頭或竹子制作的牌子,上面寫着“下馬”兩個字,用于給來訪的人明确表示清楚,不得進馬車。這個詞也用于比喻表示讓某人停下來或退出某個職位。
下馬牌的拆分部首為言和馬,拆分筆畫為23畫。
下馬牌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中,在明代時期,官員出行往往使用馬車,為了維護官員的威嚴和安全,設置了下馬牌。後來,這個詞也引申為一種命令或标志,讓某人停下來或退出某個職位。
下馬牌的繁體字為「下馬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下馬牌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字形更加古樸。例如,「下」字的上部分是一條橫線,下面是一個“卂”字形狀的部分,代表下行的意思;「馬」字的「魚」部通常寫成左右對稱的形式。
1. 他表現不佳,領導下馬牌了。 2. 比賽結束後,裁判舉起了下馬牌,宣布他的失敗。
下馬、牌子
停馬牌、辭職牌
上馬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