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賔筵”。1.宴請賓客的筵席。 唐 張說 《三月三日诏宴定昆池宮莊賦得筵字》:“不降玉人觀禊飲,誰令醉舞拂賓筵。”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賓筵盡 狐 趙 ,導騎多 衛 霍 。” 劉師培 《文說·宗騷》:“桂酒椒漿,侈列賓筵之品。”
(2).指鹿鳴宴。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一:“ 商丘 陳叟 ,名 百萬 ,生長 嘉 隆 間,一百九齡,曾登賓筵。”
(3).指幕賓席位。
“賓筵”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īn yá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解釋:
如需更詳細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來源1、2)或漢典(來源10)。
《賓筵》是指宴請賓客的宴席,或是指貴賓集會的盛宴。在古代中國,舉辦宴會對待賓客是一種禮儀和展現尊重的方式。
《賓筵》的拆分部首是宀和⺮,宀是指庇護,⺮是指竹子。它的筆畫數分别為宀(3畫)和⺮(6畫)。
《賓筵》中的“賓”字來源于古代漢語,“賓”字原指賓客、客人。《賓筵》一詞落款于古代文學作品《文選·盧辯集·賓筵》。在繁體字中,“賓筵”保留了原本的寫法,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賓筵》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賓”字的上半部分由宀字表示,下半部分則由貝字表示。而“筵”字的上部由竹字表示,下部由言字表示。整體呈現出古樸的手寫風格。
1. 邀請賓客參加今晚的賓筵。
2. 在賓筵上,主人對客人表達熱情和尊重。
組詞:貴賓、筵席、宴會。
近義詞:盛宴、賓客招待。
反義詞:主人、主客分明。
【别人正在浏覽】